今年4月9日起,5集电视人物传记片《孟河医派》在中央电视台10套热播,其中第三集“仁心仁术”,重点了介绍了孟河医派四大家之一的丁甘仁的业绩。孙中山大总统为这位孟河医派名家题书颁匾“博施济众”,以示褒奖。 金字匾额从右至左楷书“博施济众”四个大字,右上端自上至下题写“大总统题颂”,左下方标明受赠者是“丁泽周”,落款时间是“中华民国十三年”(1924年)。丁甘仁以字行,丁泽周为其名。此匾当初悬于上海诊所大厅,现复制品在我市丁甘仁故居、孟河医派研究所及中诚中医馆等处均见悬挂。 “博施济众”一词释义,最早见于孔子《论语·雍也》:“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这段话的意思是:子贡说:“假若有一个人,他能给老百姓很多好处又能周济大众,怎么样?可以算是仁人了吗?”孔子说:“岂止是仁人!就连尧、舜尚且难以做到呢。” “博施济众”与孙中山倡导的“仁”“博爱”有异曲同功之妙。在孙中山1917年一首《祝童洁泉七十寿》的诗里,找到鸿迹出处: 阶前双凤戾天飞,览揆年华届古稀。 治国安民儿辈事,博施济众我公徽。 玉槐花照瑶觥燕,窦桂香凝彩舞衣。 所欲从心皆絜矩,兰孙绕膝庆祥晖。 近代著名中医学家和中医教育家丁甘仁(1865年-1926年),原武进孟河人。幼年学医,师从孟河名医马仲清、丁松溪和马培之,又与当地坐堂名医余听鸿为忘年之交,深得学术泽益。丁甘仁在苏州行医四年后,又在上海拜伤寒派大家、新安汪莲石为师,乃能于温病、伤寒、内外科、喉科等方面,取得深邃的学识、奇验的疗效和崇高的名望,以成一代宗匠。如以龄资而论,丁甘仁属晚辈,但以其自成一家的学术影响,近代医界还是称费、马、巢、丁为“孟河四大家”。他继承不拘一格,广摭众长,最早主张伤寒、温病学说统一,熔经方时方为一炉,创寒温融合辨证体系,开创中医学术界伤寒、温病统一论之先河。 丁甘仁在上海,先后在广益善堂、仁慈善堂、仁济善堂、一善社等处行医和出任董事、理事。他于上海四马路(今福州路)营办了抵沪后的第一个诊所,这是他岐黄生涯的新起点。在1912年上海两次痧疫大流行期间,以高超的医术和救济措施,广受赞美:“于时沪上中西盈千,丁名最重。” 被称为“中医祭酒”的丁甘仁,作为近代中医教育的领军人物,为振兴中医,联合夏应堂等集资办学。1915年,向北洋政府申请备案,成为兴办中医教育援以立案的先例。1917年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后更名为上海中医学院)正式创办,为中医事业培养了一大批骨干。先后任常州市第一、第二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的我市已故著名老中医巢伯舫,即为上海中医学院第22届毕业生。 丁甘仁悬壶济民,博施济众,犹如开仓赈灾一般,病人蜂拥而来。他对贫困者,不取分文,被誉为“活菩萨”。他门下的高足章次公曾雕刻印章给当代国医大师朱良春,“儿女性情,英雄肝胆,神仙手眼,菩萨心肠”。从“活菩萨”到“菩萨心肠”,都要求医生有菩萨般的仁慈恻隐之心,都是孟河医派“仁心仁术”思想精粹的反映,都是孙中山“博施济众”题词的真实写照和具体体现。 今年11月12日,是中国民主革命伟大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纪念日。孙中山1866年生于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在成为职业革命家之前,孙中山曾是一名医生。早年就读香港西医书院,藏修五载,明镜不疲,以其刻苦攻读、各种考试均为百分,深得教务长、著名英国医生康德黎博士的器重。1892年他以全优第一名成绩毕业,获得了由香港总督亲自颁发的毕业证书,被授予医科博士学位。毕业后被澳门华人公立的镜湖医院聘为西医科主任,他是这所中医院第一位受聘的西医,每日上午10时至12时在该医院出诊赠医,不收分文。下午1时至3时在仁慈堂右邻写字楼应诊,周日10时至12时在此接种牛痘。从医之初,就曾为一胆结石病人手术,成功地取出一个大如鸡卵、重一两七钱的结石,这在当时委实罕见,以此声名鹊起,口碑载道,求医者接踵而至。孙中山先生在澳门行医的最后记载是1893年9月26日。 孙中山先生从政以后,非常关注公共卫生事业,主张设立公共病院。1921年,宋庆龄组织广东番禺红十字会10余人成立救护队,随孙中山进行战事救护。宋庆龄亲自担任南海、番禺、顺德分会联合会总裁。孙中山欣然为番禺红十字会题写“博爱”二字,以示表彰。此二字从此载入中国红十字史册。孙中山还多次书写“博爱”条幅,赠送国际友人。 孙中山是伟大的革命家,终身救世救国,体现了博爱。丁甘仁是杰出的医学家,一生治病救人,也同样体现了博爱,两人均可堪称“博爱”和“博施济众”的典范。 孙中山除了为丁甘仁题词外,还在1916年为绍兴名医裘吉生题词“救民疾苦”,同样蕴含“仁心仁术”和“博爱”的内涵。两处题词都与中医有关,按现在的话来说,他所褒奖的“载体”是中医,由此可见,孙中山先生不仅仅嘉许与肯定的是丁甘仁这个人,还有他所从事的中医。纵观历史,孙中山先生无偏见地以科学务实的态度对待中医学,其远见卓识的战略眼光认识中医,他对中医学是深怀信任和感情的,对中医予以鼓励和支持,恰恰也展示了这位政治家的伟大之处。 书法是人类精神的心电图,领袖题词则是宏才大略和政治的风向标的流露。孙中山给丁甘仁的题词,人字双辉,非同凡响。92年后我们重温“博施济众”的题词,追思一代伟人和一代名医,不仅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更具有继往开来的现实价值。 (责任编辑: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