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常州打造常州人文第一的门户网站!
   
推荐内容
 
 
 
当前位置: 主页 > 龙城名人 > 名人名事 >

孟河医派的后期领袖——丁甘仁

时间:2022-05-22 14:00来源:人文常州网 作者:程协润
丁甘仁(1865-1926),名泽周,是孟河医派中医药(学)术之冠,也是造诣最深者之一,为孟河医派的后期领袖
      丁甘仁(1865-1926),名泽周,是孟河医派中医药(学)术之冠,也是造诣最深者之一,为孟河医派的后期领袖,是孟河四大名医药家中医药(学)术文化弘扬光大者,最具代表性之一的世界中华名医,还是一个爱国、爱人民的中医药教育学大家。丁甘仁8岁入私塾,读过四书五经,15岁时从学于堂兄丁松溪(丁松溪是费伯雄的学生),学到了费氏的中医药理论,他又受业于圩塘马仲清。19岁时就取马培之之女为妻,又在马培之处学医,后又从先到上海行医的同乡巢崇山处习过外科,故他通晓内、外、喉等几科。能兼蓄费、马、巢3家之长,是当时大上海滩上的一位名中医大家。
一、创建丁门
     丁甘仁是一位医派思想进步、学术研究开放的中医药教育家,他开创孟河丁门医派,他的丁门医派学术思想与研究不保守、不排外。他办学后积极主张要中西医结合,中医时代化。他常说:“医为仁术,择善而从,不分畛域。”又说:“中医以气化擅长,西医以迹象见长,论其理则中学至精,论其效则西人亦著。”他对伤寒论与温病学说的辨证施治原则及其应用方法,当时,温病学派与伤寒学派之间存在很深的鸿沟,有着水火不能相容之说。但丁甘仁能择善而从,由温热派兼学伤寒学派,从时方派入,而由经方派出。他转益多师,博采众长,并在临床实践中融会贯通,逐渐摸索形成了丁氏的医疗风格。在治疗外感热病,宗《伤寒论》而不拘泥于伤寒方,宗温病学说而不拘泥于四时温病。在外感热病辨证论治方面,采取伤寒辨六经与温病辨卫气营血及其主治方药的综合运用,打破常规,独出心裁,在实际应用中摸索出治疗外感热病的治则,并将实践经验不断上升为理论。寒温融合辨证体系,突破了寒温分立的格局。以丁甘仁为代表的寒温融合学派的兴起,标志着近代中医药学术的不断发展。丁甘仁在他的毕生临床实践中,对外感热病深有研究。他指出,熟读《素问•热论》之后,必须深入领会《伤寒论》,熟悉历来的温病学说。丁氏更加熟悉和掌握《伤寒论》与温病学说的辨证方法,认为在实际应用时,必须互相联系,而不能对立起来;在治疗外感热病的过程中,必须把两种学说融会贯通,因人制宜,随宜应用。在临床上,丁门并不把经方和时方作为划分界限,而是伤寒方与温病方同时采用,如在治疗外感热病中,根据病情常常是经方与时方合用,充分体现熔伤寒与温病学说于一炉的治学态度。这种伤寒辨六经与温病辨卫气营血相结合、经方与时方并用的治学方法,充分体现寒温融合学派的辨证论治特色,皆是丁氏的临床宝贵经验,故往往能灵活掌握运用而取得很好的疗效,这是他学贯古今所取得的成果。这些学术经验至今仍然有着比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在临床上有指导作用。通过他的悉心研究后,认为在实际应用时,必须采用因人制宜的方法才能得到最佳的治疗效果。这是奠定孟河医派丁门医(药)学流派开放学术的思想与教育理论文化的主要基础之一。丁甘仁的医学名著有《诊余集》《外科丸散验方录》《医经辑要》《药性辑要》《脉学辑要》《喉痧症治概要》《诊方辑要》《成药全书目录》《丁甘仁家传诊方选》《思补山房医案》等书作。
二、桃李天下
     丁甘仁初到上海,曾得到孟河名医巢崇山的提携,后又拜安徽名医汪莲石为师,认恽铁樵为其师兄。民国初年上海疫痧症流行,其沪上医生有上千名,但经丁甘仁诊治者不下几万人,上海受益民众达数万人次之多,这也使他积累了治疗疫痧症丰富的临床经验。使当时的丁甘仁名声聚隆,名震大江南北,甚至连西方各国在沪人士亦重金争相邀请,他还常与同行汪莲石、余听鸿、唐容川和张隶清等同道互相交往,吸取各家之长;沪上当时中医药界都是靠私人传授学徒,大多数医生思想较保守,对医学造诣秘而不宣,或传临床经验而不讲理论与文化知识,使从师问业者能得一技之长者比较少。
     丁甘仁认为:“个人带徒方式不能满足培养中医人才之需要,拯救祖国中医学遗产,为当务之急,刻不容缓,为振兴中医事业,普及与提高教育为关键。”遂邀请上海名流李平书、王一亭诸公发起筹备,联合沪上同道名医谢利恒、夏应堂集资办学。并正式将筹建“上海中医专门学校”之公文呈于大总统,教育部批示“殊足嘉许”,内务部也批示既然嘉许,本部“自所赞同,应准备案”。丁甘仁于1916年创办了“上海中医专门学校”(上海中医药大学前生),办学初期曾得到曹颖甫、余继鸿、恽铁樵、祝味菊、陆渊雷和包识生等名医师的支持和帮助。他亲自担任了主任,主持校务,并亲自制定了校训:“精诚勤笃”。开创了近代中医药学教育的先河,改变了中医药培养师承家传的单一模式,被中医药家认为是中医药学事业发展史上的杰出创举。后来,丁甘仁又创办了“上海中医女子专门学校”,为配合临床,又着手创办了沪南、沪北广益中医院门诊和病房作为实习基地。并主持《中医杂志》,为增进中医学术交流广开门路,一时众望所归。1921年,上海中医学界公推丁甘仁为上海中医学会首任会长,在此期间上海为全国培养了一大批(8届后由孙丁济万接办,后改名为上海中医学院﹚至解放时共30届学生869人成为中医学骨干,其中佼佼者颇不乏其人。并发起成立“国医学会”,首次把中医师组织起来,相互切磋,开团结协作和谐之风。为了加强中医学药术的研究,在发行《国医杂志》后,又发起成立“江苏省中医联合会”,丁甘仁首任江苏省中医联合会副会长。丁甘仁因首创中华中医专门学校,有“医誉满海上,桃李遍天下”之称颂。
     丁甘仁在办学之初,还做了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即在谢利恒校长带领下编纂成的《中国医学大辞典》,以硕儒延聘商务印书馆,参与编纂《辞源》,与同乡陆尔奎、方毅、臧励和为民国初年之文字改良运动中有名的"武进四杰",以编纂各种辞典而著称。《中国医学大辞典》为研求中医者挈其纲领,为沟通西医者导彼先河,谢利恒与丁甘仁的这一段友好情谊及业绩,为孟河医派注上浓重的一笔,为孟河医派文化无疑又增添了一道绚丽的光环。
     丁甘仁更广办慈善事业,如义田(出资购买田地分给没田的农民种);义井(干旱年份出资打井取水供当地百姓使用);义渡、荫沙义渡局(出资设渡口免费为过往行人摆渡)及在家乡创办孤儿院、通江养老院,还有仁济堂、联义善会、救生局、通江市文社等。丁甘仁曾为光绪帝诊病,由于医名显赫,清末授封“中宪大夫和花翎四品衔候选道"。他也为孙中山治过病,曾为孙中山进行民国革命提供了大力的支持,孙中山大总统对丁甘仁的嘉勉为:“济世之心”。在民国九年即1920年,他亲笔为丁甘仁题词和颁发了“博施济众”的匾额,对他嘉勉,颂其医德,给了他极大的荣誉。原民国政府主席林森也曾题词——“一代宗医”。原民国政府总理唐绍仪题词:“汤汤孟河、群医辈出、谁为拨萃、公其首屈;博施济众、仁心仁术、沪之名医、世之生佛”。丁甘仁是孟河医派的集大成者,也是继往开来者,为中华民族传统中医药事业的提升和近代中医药学文化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丁甘仁大部分医学著作均存放在北京图书馆中,美国盐城湖图书馆也收藏了丁甘仁医著。新中国成立后,《辞海》一书也收有丁甘仁的词条条目。孟河医派重要鼎盛人物丁甘仁走出故土,在上海倡导中医药教学与改革,在“昌明医学,保存国粹”的思想指导下,将西方的教学模式和中国的传统从师带徒模式结合,不仅授以中医经典,还学习了西方解剖学,生理学以及中国文学等,期间为全国培养了一大批中医骨干力量。如1949年共和国建立前后,著名中医专家和后担任上海中医学院院长丁济万,建国后担任上海中医学院院长程门雪、黄文东,还有宋大仁、秦伯未、章次公、曹仲衡、许半龙、王慎轩、叶劲秋、严苍山、李怡庵、余鸿孙、施文德、谢金生、陈存仁、刘佐彤、陈耀堂、何时希和张伯臾等人才济济。还有裘沛然、阮望春、朱良春、李怡庵、施文德、谢金生和严以平﹙限于篇幅,不一一列举﹚,都是一代中医翘楚和杏林骨干。
     孟河医派四大名中医药家中只有丁甘仁能完成前几位想办而办不成的大事,他走完了从传统的中医药学业至近代中医学教育事业到形成了当代中医学文化传承的实业道路。完成了从一个量的飞跃到另一个质的飞跃阶段,从传统的中医药初级阶段升华到中医学事业和发展到中医学文化传承的高级阶段(其他几位孟河医派人物,由于受当时朝代统治的束缚而缺乏创新思想,受到人力与物力的限制没有能完成这个事业)。丁甘仁对中医药(学)学的主要贡献是继承和发展了孟河医派的学术思想,开创了我国近代中医药(学)教育的先河,开办了近代中医医院的先例,扩大了孟河医派文化在海内外的影响,进一步弘扬了孟河医派学术思想,为孟河医派文化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丁甘仁最早提出伤寒、瘟病学说一体论,开中医学术界伤寒、瘟病一体之先河。丁甘仁是我国近代杰出的中医药家,中医学教育家,是中国中医药(学)界的一代名宗师。
     丁甘仁立足沪上蜚声几十年,鼎盛中医药(学)坛数10年,将辉煌华夏的孟河医派文化创新至民国时期的顶峰。他于1926年夏在沪上病逝,民国政府中央及上海各界人士代表、华侨代表、当时驻沪六国公使等,亲临吊唁。后遵照其丁甘仁的遗嘱“安葬家乡孟河栖凤山”。上海有22个团体,10多个乐队,携带230幅挽幛,走水路船运棺柩至孟河古城大南门外的娘娘庙中,棺柩停在娘娘庙内吊丧3日,孟河地方上吊丧者通宵达旦,吊丧饭昼夜不停开设“走马席”,3日之后将丁甘仁灵柩厚葬于孟河古城西的栖凤山南麓。
三、丁公墓表
     清授中选大夫花翎四品衔候选道丁公甘仁墓表
     自沪松滨海偏隔繁盛宽各行省都会要害士之负异才挟奇术欲恁胜地以自显者猬集凫趋不绝于业医者亦然沪之医招于市前后左右相望数不啻千百计然或内外科不相兼中两习不相宦或始亦负名一时继以无实阗寂求其术精内外望孚中西数十年如一日而有盛无衰老甘仁先生一人而已江苏人家于武进孟河苏名医多于盖河始受于圩塘马仲清先生复徒请老宿游尽精医家内外要术隘地僻濮被趋沪渎居有顷道大行同志咸推为祭洒欧风东渐以来厌故喜新者每讥中医蹈于虚非若西医验诸实先生雅不以为然惟以中医良莠不齐且西医院校偏沪上中医犹寂无所闻亦未尽整齐鼓舞之方于是创设中医专门学校女子中医专校以毓才复建南广益医院以施诊而延名师肩其任学医者业既日精进而慕院校之裨益人民者闻风相继起先生取人诊资于沪医非至昂惟以历年久应诊广用度复有节故历计频年所出在外辅助善堂善会暨各善举既不赀家乡则于建祠修谱地方公益外置田以祀祖先者亩至百建庄以赡宗族者亩盈千宜乎其邀大总统博施济众之奖也先生教人医术每以内难二经金匮伤寒论立其本唐宋以后诸贤与近时医说通其变治病不掏于经方必视其气体之强弱持日之久暂而随症之方出外赴诊归虽晚犹必参考各书批削学课夜分不少倦晚年名益重道益行不独沪地绅商等相招致即西商之侨居者积资数千万出其百一足以尽集诸西医而有疾必折衷先生亦可见轩外轻中者之徒自轻矣先生卒年六十二墓葬于盂河凤山新阡主穴庚山甲向兼申寅之度著有药性辑要家学辑要喉痧症治概要方辑要思补山房医案子三元钧有疾居于家元彦二之椿长孙秉臣皆以家学名于世余于先生始未通音问丁已冬偶至沪同郡张君示禾芬以相告次日即蒙枉驾订任校医课家少子长孙教数年揭其所知之大者于后清授奉政大夫花翎同知衔福建补用截取知县温州泰顺县学教谕光绪戊子科举人世愚弟镇海郑传笈拜撰二等大缓嘉禾章佩带六国宝星章出使各国参赞总领事前江交涉使前清②花翎二品衔军机三次存记壬寅经魁渊晚生王丰绾无锡阳士中华民国十七年岁次戊辰三月二十四日申时立。
四、怀念丁门
     中华上海医学界为怀念丁甘仁生前的业绩,专门出版了《丁甘仁作古纪念录》。丁甘仁长子丁孟淦早故,次子丁仲英,在五十年代就寓居香港和美国行医。共和国建立前后著名中医专家和后担任上海中医学院院长孙丁济万、丁济华、丁济民、丁济南等均秉承世家医业,并代传后裔世。被后人称为“丁氏学派”“丁门医派”。丁甘仁之子丁仲英,丁甘仁之女丁懋英、丁德英;丁甘仁之重孙丁景耀、丁景源、丁景孝,曾孙丁景源等在美国以及香港从事中医工作,尤其是丁景源,为中医针灸获得美国官方认可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现为美国纽约医师公会理事长。新中国前后曾留在上海的丁门尚有其重孙丁一谔,均克承祖业,把孟河丁门医派传承世界,在龙华医院任主任中医师、教授,其子丁甘仁的曾嫡孙丁佐泓就读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系,现专门从事中医学文化的研究。丁甘仁一生为全国培养了一大批中医骨干,其中佼佼者颇不乏人,都是一代中医翘楚和杏林骨干。学生中尚健在者仅存上海中医药大学著名教授沈仲理等,都已年过耄耋,已接近天颐年了。
     千百年来,“儒医”一词是对医家的最高褒奖。现如今,所谓“儒医”是指人文素养丰富医术精湛的临床医学家。通俗地说,作为传统中医应具有断文识字、知书达理的特质,同时,还应待人热情,态度温和,医德好,医术高。孟河医派先辈丁甘仁可谓儒医之典范,丁甘仁不但医术高超而且为家乡人民做了许多善事与好事,这些实事正体现传统儒家所倡导的“医者父母心”的思想。丁甘仁后来在上海创办了“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和“上海女子中医专门学校”,为国家中医人才的培养作出了巨大贡献,所以,孙中山亲颁“博施济众”匾额为之嘉勉,这种“天下为公”的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儒家思想的熏陶有密切的关系。
上海市名老中医张镜人教授在其所写的诗词华章中,怀念先贤、亲朋、好友的篇章为数不少。在孟河医派的代表人物、中国近代著名中医家、中医理论家、临床家、中医学教育家、中医学事业家丁甘仁诞生120周年之际,张老满怀深情地写了一首七律《怀念丁甘仁先生》,在1985年3月29日,上海中医学院、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举行了隆重的纪念会。张镜人赋诗一首:
 
杏苑春深绛帐温,孟河世泽重医门。
纪群旧雨怀先哲,和缓遗风裕后昆。
彻院弦歌今不辍,成蹊桃李自无言。
欣看奕叶承家业,雏凤声清海外尊。
 
     诗的起句既是纪念会当时的情景,又蕴涵了丁甘仁举办中医学校、培养歧黄传人的煌煌大业。“杏林春深”指中医界隆重集会正是春光无限,春深似海的美好时节,名家荟萃,其中不少是丁门传人。“绛帐”是红色帐幄,《后汉书•马融传》云:“常坐高堂,施绛纱帐,前授生徒,后列女乐。“后因以“绛帐”为师长或讲座的代称,含有尊敬称美的意思。
常州市中医学会秘书长杨忠专门为孟河名医丁甘仁撰写了一本《丁甘仁传》的书,他以时间为脉络,具体叙述了丁甘仁人生轨迹:初学医乡里、后苏州行医、终名震申城。《丁甘仁传》一书既有大量资料摘录,更有生动形象的情节描写。全国名老中医专家、上海中医药研究院专家委员席德治为《丁甘仁传》一书作跋,并称赞该书“以章回小说形式,既是传略,又是传奇,手法独特新颖”。
     丁甘仁已被收入了世界名人录,后人整理了丁甘仁学术著作,有《丁甘仁医案》《丁甘仁家传珍方》《丁甘仁临证医集》《丁甘仁医案续编》。整理出版的《百病医方大全》《医学讲义》《丸散膏丹围药配制法》《丁甘仁晚年出诊医案》《丁甘仁家传内外科实用经验神效秘方》《沐德堂丸散集》等中医药学术著作。丁氏祖孙几代共创办中医学校、学院4所,办中医药学杂志4种,出版中医药学著作近百部,为祖国传统中医药学事业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孟河医派造就了大批高水平的中医人才,这些毕业于上海中医专门学校早期高材生,可谓“医誉满海上,桃李遍天下”。孟河丁氏学派的教育改革,对现代中医学校教育的影响极其重大而深远,不仅推动了近代中医学术的发展,丰富了中医教育形式,扩大了中医的影响,同时鼓励学生主动接受西方医学知识,开创了“中西汇通”为特色的医学研究风气,这种创新中医药(学)术的精神,至今仍有其现实意义。文/程协润
 
(责任编辑:DY)

------分隔线----------------------------
 
关于我们 全站搜索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版权声明 注册信息

总部客服QQ:2622593690    值班时间:周一至周日:早上 9:00~晚上 17:00
联系地址:常州市中吴大道1318号富邦广场一楼3008室    电子邮箱:wwwbujiao@163.com
座机电话:0519—88153365    手    机:15151989925  ( 苏ICP备110309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