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常州打造常州人文第一的门户网站!
   
推荐内容
 
 
 
当前位置: 主页 > 龙城名人 > 名人名事 >

孟河医派开创人物——费伯雄

时间:2022-05-23 16:16来源:人文常州网 作者:程协润
孟河四大名医家之首的代表费伯雄。字晋卿,号砚云子(1800~1879年)。是孟河医派四大名医家第一代开创者
一、费氏医学
     费氏第16世孙费尚有,字文明,生于明穆宗隆庆六年(1572)壬申5月28日戌时,卒于清圣祖康熙元年(1662)壬寅9月15日辰时。明熹宗天启元年(1621),费尚有50岁时,为逃避当朝以太监魏忠贤为首的阉党的迫害,举家逃离镇江,只好迁居孟河隐居,为自令计,遂隐于民间歧黄,以医世养家,开创了孟河费氏医家的生涯。因此,费尚有当民间的郎中,并非科班出生,而是被迫“半路出家”,但他毕竟是孟河费氏医派门类的最初奠基人。孟河医派的开创人物费伯雄,生平对慢性病有深刻的阐述,是近代治虚痨专家。费伯雄少年时习举世业,会写诗作文,擅长下棋弹琴,举冠即有文名。后来弃儒学医,承传家学,潜心研究《灵枢》《素问》以及张仲景以后诸多名医大家的医学著述,以擅长治疗杂病而崛起江南医坛。
二、开创人物
     孟河四大名医家之首的代表费伯雄。字晋卿,号砚云子(1800~1879年)。是孟河医派四大名医家第一代开创者,也是孟河四大名医派中医药(学)文化中最典型性的代表之一。费伯雄是费氏世家费宏的第11世孙,(费国榨孙子〈1730~1800〉,费文纪儿子〈1760~1834〉,也是清代第一个地方志上,记载名医,称为其“清代精医”)江南名医,是费氏第7代从医传承人。清代大名士俞曲园尝言:“识伯雄于吴下,须眉皓然,一望而知为君子,吴中士大夫儿童走卒无不望车尘而拜迎”。
     费伯雄幼时少秉异志聪颖过人,有神童之称,7岁时能作联,以“帘卷玉钩钩”,巧对“门关金锁锁”,惊其师傅和众友。费伯雄从小爱好天文、六壬、技击、诗画、琴书等艺术,冠于郡邑,被著名诗人俞樾赞誉为“诗原本性情,文得欧阳之神”之称,尤其以《黄山游记》深得俞曲园快诵。以文名居当朝常州府的常州文坛四大金刚之首(以名文推荐给左宗棠、曾文正、曾国全等),在文学上与曾国藩交行甚密。他33岁时被选拔为贡生,后他以救人救世为己任,禀承家学,先儒后医。清道光十二年(1832)中秀才,无意为官,专行中医,悬壶济世。之后到咸丰年间,其医名已誉遍江南四方,每天求诊者从四面八方接踵而来,费伯雄的坐诊所所在地,孟河古城也已成了一片繁华之地,他的中医药(学)术的崛起,使他已名符其实的成为江南一大名医与孟河医派的大成者。道光帝二十六年,费伯雄为修建万绥东岳庙曾捐献银两排第6位。1834年,费伯雄与马省三等共同出资管理与重建“孟河接婴堂”,晚年曾出任通江市总乡董,为孟河医派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费伯雄不但是孟河医派的开创者,还是近代文学家。世代从医,驰名江南。长于纪游小品,文笔清秀,风格淡宕。词多抒写旅愁,意境清幽,语言质朴,不以曲折寄托取胜,亦能诗文。费伯雄从小生长在世医家庭之中,家学渊源,先儒后医。悬壶济世执业不久,即以擅长治疗虚劳驰誉大江南北。费伯雄随祖临诊16年,亲授祖训尽得其祖父真传,如有重大会诊,其祖父必带费伯雄一同出诊,以增其见识,其祖友王九峰赞扬其孙伯雄,“此儿前途无量,必胜其祖”。伯雄于清道光癸未三年24岁时,曾拜御医王九峰为师,尽得其世医传。伯雄著有《医醇》24卷,后惜毁于太平天国的战乱。他的著作《医醇剩义》一个结论:“天下无神奇之法,只有平淡之法,平谈之极,方为神奇”。取各家之长而舍其偏,面临极难凶险之症,率以和缓应对,常有出奇制胜之妙。以归醇纠偏,平淡中出神奇盛名于晚清年间,他曾针对当时中医药术界存在的一股不良之风,大声疾呼:“欲救人者而学医则可,欲谋利者而学医则不可,我若有疾,望医之相者何?如易地以观,则利心自淡矣!利心淡则良心现,良心现则畏心生”;又说“医小道系甚重,略一举手,人之生死,因之可不敬惧乎!”平时读书必且研以小心,临症施治,不敢掉以轻心,常人以局外之身而进之局内之痛痒相关。并自己身体力行,被救治者以万千计算,所以早已名誉大江南北了。
三、是活国手
     世称近代治疗“虚痨名家”费伯雄,以《清史稿》称其为最有成就的名医家之一。悬壶执业不久的费伯雄,在清道光壬辰十二年为江苏巡抚林则徐(1785~1850)治痢疾;清咸丰十年间曾为钦差大臣左宗棠(1812~1885)治过病,曾亲书匾额“功同良相”;清军名将向荣(1788~1856)得伤寒症也由费伯雄治愈;先后求医者还有江苏学监李联啸(1820~1878)和翁同和(1830~1904)等朝廷的显赫人物。至清咸丰同治(1851~1874)年之间,邻近省市县的病人和远近求医达官贵人者络绎不绝,接踵而来,都被他一一治愈,他以擅长治疗虚痨医名大振江南。费伯雄的医药特色是主张立论治平,强调一个“醇”字,以调治内伤疑难杂症见长。费伯雄秉承家业专攻医学,其医疗思想师古而不泥古,对内科杂症颇有发挥,对各种大症,论证较详情。由于费伯雄医术和著作深有影响,名医名声早已传播大江南北了,慕名医求者而至,门前时常舟楫相接,孟河此时也已成为了中医药(学)业的发达的水乡,因而也成为了一个商贸经济繁盛的古城。
     费伯雄博学通儒,医术精湛,人称其有“名士为名医”之誉,蔚然为医界重望。1858年,又为清军江南督帅向荣治咯血于丹阳,派其帮办、江南提督张国梁(又名嘉祥)特来孟河请费伯雄去丹阳,为清军江南督帅向荣治病,费伯雄手到病除,江南督帅向荣授于费伯雄“费氏神方”匾额一块(这些情节后曾编入旧京戏“三本铁公鸡”中的一曲戏段,孟城乡志有记载)。自此,全国各地医家,常来孟请教,商治疑难杂症,至咸丰年间,费伯雄医名更是驰誉大江南北了。1832年同时与印墅吴南耀受业于江苏巡抚林则徐,为林则徐母亲治过病,后经林则徐推荐,道光年间曾两度应召入宫为道光帝与皇太后治病。在道光年间(1821~1850),先太后患肺痈,诏伯雄诊疗,并取得明显疗效后治愈。道光帝赐匾曰:“是活国手”。后道光帝患失音症,费伯雄再度进宫为道光帝药治失音症后愈。又获道光帝赐联福曰:“著手成春万家生佛,婆心济世一路福星。”所以,费伯雄不但是孟河医派的第一开创者,更成为了孟河医派的第一位御医。
四、医著丰盛
     费伯雄生前对慢性病有深刻的阐述,是近代治虚痨的名专家之一。费伯雄的医学思想,以“醇正”和“缓和”为孟河医派费氏的特色之一。曾一生投入精力孜孜不倦地摸索,一切从临诊实际出发,博采古今学术之精华,不参杂门户偏见,努力探求立论平允不偏的醇正医学。笔耕数载终于完成《医醇》书稿(共24卷),并付刊印,不料此书文稿连同藏版一并毁于咸丰年间太平天国的一场战火。此时,费伯雄为避这些战乱于古延陵之寓斋(在苏北泰兴县五圩里),因患脚疾步履艰难,终日坐卧家中,值此闲遐时日,追忆往昔医案内容潜心著述,随笔撰录而出。著成《医醇剩义》4卷。医书完成于同治二年(1863),刻印之后盛行于世。嗣后又撰《医方论》4卷(1865)。费伯雄认为医者论理必归醇正,所谓醇正的标志是“在义理之得当,而不在药味之新奇”,其学术思想源于历代各家中医药的学术,由博返约,取各家之长补偏救弊。在清咸丰、同治年间(1851~1874),费伯雄医名噪江南,远近求医问学者络绎不绝。费伯雄觉得当时中医药界不善于继承前人医药经案学术成果,他一生呕心沥血,尽一生之力,将自己的医药见解和临床经验编写成这些医书。后来,费伯雄晚年追忆原书内容,重新随笔记录撰写,但“不及十之二三”(《医醇义•自序》),并改变书名为《医醇剩义》4卷;后又撰成了一本《医方论》4卷。费伯雄还有《古今千家名医万方类编》《怪疾奇方》等其他医作7、8本。
五、游黄山记
     山用黄来命名,记述陈旧的遗迹。战国时期春申君黄歇公子曾经在这个地方读书,因此而得名。那山下有一片竹林,特产方竹。往北是渔庄,三尺板桥,一湾流水,竹林小径,点点茅屋,像鱼鳞木梳一样整齐密密地排列。春季第二个月,清新趣味满眼,惹人宠爱的燕子啄着鲜花,娇小的黄莺坐在柳树上嬉戏,仿佛是在画图中一样。登上高山向东望去,大江和远天相接,沙鸟和风帆,时隐时现的。深冬下雪,云气悠远,大雪履盖着江边,千里只有白茫茫一片。一年之内,景致各不相同。于是访求农夫,拜渔夫,想访求春申君的旧址,而一些老农尚且有不知道春申君是什么人。
     唉!这正是老农们的幸运,也是春申君的不幸。春申君离世至今已有一千多年了,这些老农正处于太平盛世,生活在无战事的年代,耕田打井自求安乐,饱食过后嬉戏游玩,这实在是所说不了解不知晓纷乱的人,又有谁还会计较千百年以上还有一个所说的春申君这个人呢?
     【译文】山用黄来命名,记述陈旧的遗迹。以往春申君黄歇曾经在这个地方读书,因此而得名黄山。那山下有一片竹林,特产方竹。往北是渔庄,三尺板桥,一湾流水,竹林小径,点点茅屋,像鱼鳞木梳一样细密而又整齐地排列。春季第2个月,清新趣味满眼,惹人宠爱的燕子啄着鲜花,娇小的黄莺坐在柳树上嬉戏,仿佛是在画图中一样。登上高山向东望去,大江和远天相接,沙鸟和风帆,时隐时现的。深冬下雪,云气悠远,大雪履盖着江边,千里只有白茫茫一片。一年之内,景致各不相同。于是访求农夫,拜询渔夫,想访求春申君的旧址,而一些老农竟然不知道春申君是什么人。
     唉!这正是老农们的幸运,也是春申君的不幸。春申君离世至今已有一千多年了,这些老农正处于太平盛世,生活在无战事的年代,耕田打井自求安乐,饱食过后嬉戏游玩,这实在是所说不了解不知晓纷乱的人,又有谁还会计较千年以上还有一个所说的春申君这个人呢?我替父老们感到幸运,我替春申君感到悲哀,于是创作黄山之歌说:“您还没有出生时,山已经存在了。您于世长辞了,山还依旧长存。谁是终结谁是开始,是您呢还是山呢?”又创作道:“君靠山,欣喜有所寄托。山靠您,因而成就名声。谁更显达谁更隐晦,是山呢还是您呢?”
六、寿终80岁
     费伯雄是孟河四名大中医药家的开创者之一,是孟河四大医派中医﹙药﹚学文化中最具典型性的代表之一。是江苏第一个地方志上有记载的名医,称其为“精医”,又称费伯雄是“名士为名医”,《清史稿》称其“清末江南诸医,以伯雄最着”之誉。
     费伯雄去世为他传奇人生增添了一道神秘的色彩。相传,在80岁寿庆时,亲友坐满厅堂,连饮数十杯酒后,他乃举杯对亲朋好友说:“盛会难逢,秋风易逝,行将与诸君长别了!”当年,阴历七月十六的那天,费伯雄沐浴整冠,含笑而逝。后与夫人合葬于孟河城南温墅里(费家祖莹)之内,文化大革命中,坟墓被红卫兵掘毁殆尽,费氏子孙们只得捡其遗骨,与费尚有夫妻、费云庵夫妻骨骸合葬于孟河东山之上了。
     武进区博物馆收藏着产于广东肇庆的端砚,这是费伯雄身前的心爱之物。砚池则雕琢成一张半沉于水中的荷叶,叶边也稍卷,荷叶上爬有一蟹,一蟹钳夹着半根水草,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整个砚面雕琢成水波荷蟹纹图案,平面刻划与立体雕琢相结合,砚面四周边框刻划水波纹;磨墨舔笔的砚面雕琢成一张像平坦地浮在水面上的荷叶,叶边稍卷。这小小的端砚曾一直陪伴着费伯雄开处方与著书立说。
     费伯雄少年时习举世业,不但会下棋弹琴,还擅长写诗作文,举冠即有文名。后来弃儒学医,承传家学,潜心研究《灵枢》《素问》以及张仲景以后诸多名医大家的医学著述,以擅长治疗杂病而享誉大江南北的医坛。所以《清史稿》称其“清末江南诸医,以伯雄最著”的誉语。他不仅是一位中医药(学)名家和一代中医药的宗师,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词文学家;不但有中医药(学)多部名著医书,还有如《费晋卿文集》《留云山馆文集》《留云山馆偶存》《留云山馆文诗抄》《游黄山记》等许多诗词文学文集名著作闻世。费伯雄一生中直接传承了不少名医弟子,如陈虬、丁松溪、谭良、刘连荪、姜崧生、屠厚之和费氏后人(费伯雄孙子)费承祖、费荣祖、费绍祖3兄弟等20多人。文/程协润
(责任编辑:DY)

------分隔线----------------------------
 
关于我们 全站搜索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版权声明 注册信息

总部客服QQ:2622593690    值班时间:周一至周日:早上 9:00~晚上 17:00
联系地址:常州市中吴大道1318号富邦广场一楼3008室    电子邮箱:wwwbujiao@163.com
座机电话:0519—88153365    手    机:15151989925  ( 苏ICP备110309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