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常州打造常州人文第一的门户网站!
   
推荐内容
 
 
 
当前位置: 主页 > 龙城名人 > 名人名事 >

苏州“马一帖”

时间:2022-05-26 10:28来源:未知 作者:李 丽
马济良常州孟河人士,本姓范名浩,早年跟从孟河医派开山宗师马培之学习医道,后又跟随至苏州行医,因医术有名,又宅心仁厚,马培之爱其如子,改姓为马
     江南的名医所以“甲天下”,就在于名医不囿于一块方寸名利,他们肩扛天下使命,不断地从一个地方迁徙至另一处,像布道者一样,把生平所学传播于有志者,使得天下医术得到进步。
     常州孟城的马培之,早年在孟城行医,后至苏州设立医馆,名声大噪,马医科巷名留存,就是见证。而他在此的最大成果,就是带出的马济良永驻于吴中,后成为吴中医派的主导者,成就吴门中医,造福苏州。苏州为纪念他,特以他的名字命名了一条街——马济良街,斯人虽逝,人名尤存,不朽啊。
     马济良(1861-1927),常州孟河人士,本姓范名浩,早年跟从孟河医派开山宗师马培之学习医道,后又跟随至苏州行医,因医术有名,又宅心仁厚,马培之爱其如子,遂从师改姓为马,又因他立志悬壶济世于良民,更名为济良。
     行走在马济良巷,看着这吴语里诗意的粉墙,心里一阵阵暖意。马培之的一次出走,不仅有了一条可以值得念想的姑苏黛瓦小巷,还留存了一座苏州中医博物馆在此,吐呐着这里吴中的医学精华、记忆。
     看着博物馆的资料,我不禁感叹:马培之带来了星星,马济良却在此燎原。
     当时,马培之至无锡播种星星去了,马济良则留在苏州,设医馆于碧凤坊西端的宫巷口上。同时代的苏州本地名医很多,有吕仁甫、王霖、艾步蟾、顾伯平……可以说是济济一堂,但又各扫门前雪,互不切磋,相互提防,独木不成林。
     马济良用三步走,成为吴门医派的旗手。
     第一步,得民心。当时他早就精通内、外诸科,尤其是对那令人谈虎色变的“伤寒”有独到的诊疗手段,患者只要到他诊所,他一定认真望闻问切,用他的药膏一剂就化凶为吉,时人传称“马一贴”。但在当时只求稳的本地郎中看来,马济良是虎狼之人,用的险药,必有后患,不足以信,所以轻称其为“孟河郎中”。所以当时,马先生得了民心,却未能得同道人之心。
     第二步,得同道之心。此时发生的一事,让马先生成吴门医派的翘楚,这个令苏州人津津乐道的病案,至今还在流传。时任吴县县令的独生子得了重病,本来只信本邦的吴中名医,可却不见效,众医束手无策,家人痛苦中预备后事。奄奄之际,县令夫人却抱着破釜沉舟的决心,硬要一试“孟河郎中”,请来了马济良,马济良开出了药,硬灌而进,一帖药进,人就苏醒,惊得当时在场的众医心服口服。两帖下去,就降热进食,一月后痊愈。县令亲自上马济良医馆道谢,并送上了“扁鹊再世”的匾额,以示感谢和赞扬。这时,苏州同行无不信服,年轻的马先生建立了威信。
     第三步,春风和熙。此时的京城,又传来喜报,师傅马培之进京治愈太后之病,慈禧手书“务存精要”匾,并赐三品官衔。这时的马济良,完全得了天时地利人和。马济良开始了对吴门学派的改革,他团结吴门医者,让大家认识到江浙一带原来的医术比较守旧,以治温病而有失偏颇,只求稳却会失去医疗时机,而真正的医家,要以病情为主,要内外兼修,医派之间要各家互通,没有门户之见,不仅要互不诋毁,不责人而高己,更要吐自己所能纳他人之新,相互切磋,才能相互成就。无私而温和的马济良,在吴中不断吸收,又不断发扬,成就了新一代的吴门医学,中和了吴门原有的温和慢派,形成苏州独特的稳中求速度,求效率的医派。马先生与苏州同道人,共同把中医医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
现在的苏州医院,还有马济良的再传弟子,自成特色。
     一个出走的常州人,成了地道的苏州魂,奠定了近代苏州的吴中医派。
     有些人生命的价值,也许就在于一次次地去远方。文/李 丽
(责任编辑:DY)

------分隔线----------------------------
 
关于我们 全站搜索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版权声明 注册信息

总部客服QQ:2622593690    值班时间:周一至周日:早上 9:00~晚上 17:00
联系地址:常州市中吴大道1318号富邦广场一楼3008室    电子邮箱:wwwbujiao@163.com
座机电话:0519—88153365    手    机:15151989925  ( 苏ICP备110309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