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常州打造常州人文第一的门户网站!
   
推荐内容
 
 
 
当前位置: 主页 > 龙城名人 > 名人名事 >

我 与 他

时间:2024-09-01 10:47来源:人文常州网 作者:蒋志超
不是因为他成了常州的文化名人我要巴结他,而是因为我与他有着心灵上的感应,有些工作与生活上的交集和故事,内心里总有一种冲动——想写一写他。

 

     不是因为他成了常州的文化名人我要巴结他,而是因为我与他有着心灵上的感应,有些工作与生活上的交集和故事,内心里总有一种冲动——想写一写他。
     我与他结识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那是因为工作的原因和共同的使命,让我们有缘来相会——走到了一起。我俩年龄相仿(他属羊,我属猴),个性有异(他洒脱中有敏锐,我矜持里藏豪情),同室履职(携手编稿,同心办刊),相处甚好(尊重理解,合作愉快)。
     当年我俩供职于一个单位,在一个部门工作,前后搭头搭脑加起来,也就三四年的光景。后来他去了体育局、文广新局,直至退休。我则坚守原来阵地,尽管换了几个岗位,最终还是在这个机关一杆子到底——磨砺了数十年后告老还乡。你别小看了这人生中短暂的几年经历,它却为我们以后久长的联系——虽然不多不断线、心灵沟通似神交、志同道合成莫逆,播下了友情的种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他是我诸多同事中一位才气逼人的佼佼者
 
     根据我对他的了解,他每天的阅读量超大,20万字不在话下,涉及范围也很广,而且记忆力惊人,只要他真正关注和用心的文章,一般都能过目不忘牢记在心。我想这除了他后天的勤奋之外,与他爹妈给的先天的稟赋肯定是绝对分不开的——让人好生羡慕!
     他的作息时间与众不同,晚上10点至第二天凌晨2点才是他阅读思考写作的最佳时间,好多优秀的诗词散文随笔等作品就诞生在这个时候。我对他在需要睡眠的黄金时间不睡眠会影响人体的健康曾提出过忠告,他虚心接受,就是坚决不改,而且这丝毫不影响他的体质,每次与他见面,感觉到他总是神采奕奕、精力充沛,让人真有点儿那么不可思议。
     在百余次的公益文化讲座和中央、凤凰、省市电视台及一些自媒体视频的采访中,还有平时的人际交流时,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侃侃而谈出口成章,也是他的显著特点。一些文学大家文字好,但口才欠缺,这里没有贬低大师们之意,只是觉得文才口才俱佳者确实凤毛麟角。我的这位曾经的同仁,文章写的快而好,表达又不懒,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这恐怕不是我一人之所见。既善写亦能说的“双料货”,在文学领域大概也是不多的吧! 
     这位老兄在行文演说的同时,还坚持学写毛笔字,行楷隶篆均涉猎,居然越写越来劲,一发不可收拾,心得成效颇丰,基本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一次我在市作协办公室看到墙上挂着一幅行书,比较勾引我的眼球。我就仔细查看落款处——哦,原来出自他的手笔。由于喜好,我家里也收藏了他的几幅书法作品。
     他的才气还体现在其他一些方面,限于篇幅,不再多说。
 
他是我众多读物中喜欢阅读书籍的著述者
 
     因为从小喜爱文学,在青少年时期就于课外断断续续看过一些大多数人亦阅过的中外名著。走上工作岗位后,也读了一些文学方面的书籍。由于读的并不多,更不精深,写的也就一般了,当然最缺乏的还是文学天赋,因而就谈不上有多少成绩了,至多只是为以后的业余文学写作打了一个浅浅的基础。
     我与他编《常州工人》时,原则上我负责工运理论部分,他承担职工文艺方面。他的文章及他编辑的文稿,对我具有吸引力和影响力,促使我也在这方面暗暗用了一点力。他的文字,旁证博引,海阔天空,流淌自然,深入浅出,个性独特,自成一派,读来畅快,受益匪浅。我家里有很多文友赠送的公开出版的书,他的书是其中可观的一部分,大致收集一下有:《文化常州》《旧时月色》《荆蛮古色》《中吴风色》《书生本色》《毗陵味色》《六龙瑞色》《杨守玉评传》《走近法兰西》,还有合著的《中吴舆地》《常州运河史话》,主编的《常州词派研究丛书》7卷《常州历史地理图志》《常州画派纪念》《常州老地图》,整理的常州评话《常州白泰官》(中国曲艺牡丹奖文学奖第一名),古藉点校注《常州赋》,古藉整理《常州先哲遗书》110卷等,总计20本左右。它们中有我已读的,在读的,今后待读的,总之都是我偏爱读的书。
     我今生曾结合工作生活实际,写了大量的新闻公文论文笔记等,有了一定的文字能力。但它们不属于文学范畴,这就需要向有文学天赋和成就的人士学习,没有时间和机会向他们直面请教,那就多读读他们的书吧。他就是我在这方面的榜样,他的书是我喜爱阅读的作品,自然也就成为必然了。我要从他的书里分享其中的故事,还要在这些故事里嗅到书香的气味。
 
他是我许多朋友中能够心领神会的同行者
 
     相对而言,我偏重理性思考,他擅长形象思维,我与他在文学造诣上有差距。他已是一位享有一定盛名的文化学者,而我则始终是一个业余级的文学爱好者。但这并不影响我俩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我们可以在同一个思想平台上自由徜徉,我们也可以在同一个情感世界里互诉衷肠,我们还可以在同一个生活圈子里分享所得。
     结伴同行上华山。1991年6月,我与他出差西安,顺道去了一趟西岳华山。当时的华山没有索道,上山只能爬行。为了看日出,我与他傍晚先在山脚下的旅舍休息,将近零点时,我俩打着借来的手电筒,随着旅游人流开始了艰难险阻的快速登山运动(华山以险著称,导游讲摸黑上山不觉险)。黎明时分,我们终于“山高人为峰”——攀上了海拔2100余米高的华山顶,看到了一轮红日,喷薄而出,冉冉升起,普照天下。下山时我俩一路小跑,频率不低,消耗很大,既渴又累还饿。我掌管着钱款,他多次向我提出要购山沟沟里食品摊上的东西填充饥渴,我生怕不卫生吃了拉肚子带来更多麻烦不忍心地拒绝了他。后来我看他实在有点支撑不住了,平日里的豪气傲气荡然无存,乖得像小孩一样可爱可怜,我自己此时也感同身受了,于是就在一个稍正规一点的吃食点上买了两小碗尚有余温的小米粥,各自狼吞虎咽地喝了一小碗,暂时缓解了高度消耗的身体之需。你瞧,一个身高一米八几的彪形大汉的他,被一个精干灵活身手如猴的我,管理的恰似绵羊般服服贴贴——这不是相互体谅理解情愿心领神会兄弟情分又是什么呢?!
     《合着黄金铸银生》。这是一篇33年前刊登在《常州日报》周末版头条位置上的报告文学体裁的长文。文章的主人公是已故的原武进第一染织厂党委书记贡银生。我俩得知他的感人事迹后,就携手前往该厂作了实地详细采访。回单位后两人又进行了认真商讨,并由他执笔以我俩的名义投稿发表。此文刊出后,反响热烈,市电台也播诵了,还获得了江苏省1991年度报纸副刊作品评选三等奖。当时我想,如果我写,只能是一篇长篇通讯,相比之下,那就要逊色多了,得奖就更谈不上了。
     欣然写序添文采。十一年前,我也仿着一些文人斗胆出了一本公开发行的书——《我心依旧》。事前在请谁作序上,我想到了有文学修养的领导,但考虑再三后,最终还是把目标锁定在他身上,理由是他或许比别人更懂我。当我将书稿捧到他手里时,他咯噔不打,欣然同意,并在短时间内满足了我的愿望。“一般情况下,我不使用‘我们’这个词……今天,我却愿意使用‘我们’,因为,我与志超先生,是可以并足以使用‘我们’这个复数词的。”这是他序言中的一段开场白,其内涵即是我懂他他懂我的无需详说的见证词。省总工会的一位韦姓老领导看了我送他的这本书后,专门打来了电话:“志超,谢谢你的赠书,一定认真拜读。序写得不错,有文采!”我没选错人,由他不落俗套地为本书作序,客观上起到了争光添彩的效应。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期盼我的这位可谓阅读海量、笔健如飞、著述等身、性格开朗、老当益壮的老同仁旧文友,在保重身体的前提下,继续创作出更多更优秀的文学作品,为繁荣常州文坛,传承吴地文脉,弘扬中华文化,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最后不要忘了把与我无功利关系的他的名字告诉读者——张戬炜——大家一定不陌生吧?!文 /蒋志超
 
     作者系常州市总工会原副主席、调研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
 
(责任编辑:DY)

------分隔线----------------------------
 
关于我们 全站搜索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版权声明 注册信息

总部客服QQ:2622593690    值班时间:周一至周日:早上 9:00~晚上 17:00
联系地址:常州市中吴大道1318号富邦广场一楼3008室    电子邮箱:wwwbujiao@163.com
座机电话:0519—88153365    手    机:15151989925  ( 苏ICP备110309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