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常州打造常州人文第一的门户网站!
   
推荐内容
 
 
 
当前位置: 主页 > 城市文化 > 常州文史 > 掌故篇 >

常州 延陵 武进

时间:2011-07-15 09:15来源:常州文史丛谈 作者:朱达明 朱剑虹
常州这个名称,得来纯属偶然。开皇九年(589),隋文帝于常熟县置常州。后割常熟县属苏州,移常州于晋陵。这是常州得名的由来。

        常州这个名称,得来纯属偶然。开皇九年(589),隋文帝于常熟县置常州。后割常熟县属苏州,移常州于晋陵。这是常州得名的由来。
        自西晋以来,常州一直是郡、州、府的治所。清代常州府辖武进、阳湖、无锡、金匮、宜兴、阳羡、江阴、靖江八县,故有“八邑名都”之称。现在的常州市,辖有金坛、溧阳两个县级市。市区则有钟楼、天宁、武进、戚墅堰、新北五个区。
        延陵是常州最早的名称。它得名于吴王馀祭封季札于延陵。常州得名延陵以后,经过越王勾践灭吴,楚宣王灭越,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在全国置郡县,延陵置县属会稽郡。这是延陵称县之始。以后常州用过许多名称。其中沿用200年以上、人们比较熟悉的有:延陵、晋陵、毗陵、兰陵、常州、武进、阳湖等等。此外,还有毗坛、尝州、长春、京临、永定等名称,现在除志书上留下一笔痕迹以外,已为人们所淡忘。
        武进,最早是丹徒的名称。《三国志·吴书·吴主传》记载,三国吴嘉禾三年(234)“冬十一月……诏复曲阿为云阳,丹徒为武进。”这是最早使用“武进”这一地名。但是,它不是现在的“武进”,它还只是“丹徒”在吴嘉禾三年以后一段时间的名称,它的范围也是在“丹徒”的治理范围。晋太康二年(281),晋武帝把被改称“武进”的“丹徒”恢复旧称“丹徒”,并且分丹徒、丹阳(曲阿)之一部分地方另置武进县,县治在今万绥一带。这时,毗陵郡统属毗陵、无锡、丹徒、曲阿、武进、延陵、暨阳(江阴)七县。这时的“武进”在延陵县的西北,它只是现在“武进”的西北部。南朝梁天监元年,改武进为兰陵,县治还在万绥。唐高祖武德八年,兰陵又改称为武进。以后县治所迁于州城。这时的武进其辖区范围就不再是“西北部”一块了。原来“武进”的故城则直至五代后唐庄宗同光年间(923—925)才毁废。清雍正四年(1726),以西庙沟、成全巷一线(今晋陵中路)为界,武进东西一分为二,西为武进县,东为阳湖县。自此常州城内便有常州府、武进县、阳湖县“一府二县”三个建置的衙门。辛亥革命后(1911),废除常州府和阳湖县,统称为武进县。常州城区为武进县治。自晋太康二年至今,“武进”这一地名沿用了1500余年。随着社会、事业的发展,清雍正年间(1723—1735)的“武进”、“阳湖”的范围,今改为武进区与新北区(部分),为常州市区的一部分。

(责任编辑:人文常州)

------分隔线----------------------------
 
关于我们 全站搜索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版权声明 注册信息

总部客服QQ:2622593690    值班时间:周一至周日:早上 9:00~晚上 17:00
联系地址:常州市中吴大道1318号富邦广场一楼3008室    电子邮箱:wwwbujiao@163.com
座机电话:0519—88153365    手    机:15151989925  ( 苏ICP备110309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