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常州打造常州人文第一的门户网站!
   
推荐内容
 
 
 
当前位置: 主页 > 城市文化 > 常州文史 > 掌故篇 >

龙  城

时间:2011-08-05 10:57来源:常州文史丛谈 作者:朱达明 朱剑虹
常州别名龙城始于何时,又由何而来?

        常州别名龙城。
        龙是吉祥而神异的动物,能呼风唤雨,至高无上。封建皇帝的“龙”象征其无上权力。常州以龙城为别名,也沾了一点“龙”气,是十分吉祥而值得荣耀的。
        唐代诗人王昌龄《七绝·出塞》诗“但使龙城飞将在”句中的龙城,其地在蒙古鄂尔浑河西侧的和硕柴达木湖附近,不是常州。
        常州别名龙城始于何时,又由何而来?

        明隆庆六年(1572)常州知府施观民在今局前街小学校址建龙城书院。书院以龙城命名,可见在400多年前常州已有龙城之称。
        常州之所以称龙城,一说是“城有龙形,故曰龙城”。常州人从晋太康年间筑城到明洪武二年的1080年中,先后筑过四道城垣,即内子城、外子城、罗城、新城。前两道城垣与龙形沾不上边,后两道城垣人们说十分像龟形。罗城的龟头伸在原朝京门外石龙嘴处,龟尾在今水门桥的通吴门。而洪武二年(1369)所筑的新城,说是更像一只昂首爬行的乌龟。新城将罗城的东、南、西三面收缩。始有七个城门,后废怀德门剩六门。北面青山门处似龟的头部,南面的德安门处似龟的尾部,东北面的和政门(即小北门)、西面的朝京门(老西门)似龟的两只前爪,西南面的广化门、东面的通吴门似龟的两只后趾。青山门外还有一个半月形的瓮城,好似龟的食盆。青山门附近有两口水井似龟的双眼。常州城垣活脱脱似个龟形。古云:龟为龙种。说龟城怪难听的,就称“龙城”。清光绪《武阳志余》载:“吾郡古号龙城”。龙城之名,至近也始于明代初期。
        还有一说是关于“六龙城”的传说。传说在秦朝时,常州西北孟河的九龙山上有一座古庙。一天晚上,庙里的当家和尚弘智正在方丈室念经,忽听得“吱呀”一声门响,进来一人,生得高头大耳,黄发、黄眉、黄须,身穿杏黄色宫服,脚蹬黑色厚底朝靴,俨然有上界神仙风度。他对弘智和尚说:“长老请了。我是东海龙王长江妃子所生的九太子,六百年来,和八位兄长奉令镇守这一带群山。我是这里九龙山的山神。前些时,秦始皇赶山,把我八位兄长从镇守的山头赶了出来,他们不敢与始皇帝争斗,却又舍不得离开这里,于是都想打我的主意,要来抢占我的山头。看来最近将有一场恶战。为此,特来请求长老,到时请你率领全庙僧众,鸣金击鼓,助我作战。切记切记。”说罢,化作一条黄龙腾空而去。弘智一惊,睁开眼睛,才知做了一场梦。
        过了两天,正是五月初五,风和日丽,万里无云,九龙山上百花齐放,景色宜人。弘智和尚吃过中饭正想午睡,忽见天空乌云骤起,狂风大作,电光闪闪,雷声隆隆,暴雨哗哗,倾盆而下,隐隐似有龙形翻滚。弘智想起前日山神嘱托,心想大约真的是群龙来夺山头了。便吩咐香火、工匠在山门口敲锣打鼓。他亲自率领全庙大小和尚到大雄宝殿念佛诵经,击鼓撞钟。宏亮的钟声,盖住了呼啸的暴风骤雨,震撼山岗。约莫过了半个时辰,天空豁然开朗,祥云朵朵,巍峨的九龙山又沐浴在金色的日光中了。
        当天晚上,弘智和尚又梦见山神来到,他说:“今天中午,群龙前来攻山,我寡不敌众,多亏你金鼓相助,今已得胜。现在为首的两龙逃往宜兴山里,其它六龙已去郡城。请你前往郡城安抚,希望他们在城里安居乐业,为民造福。每年五月初五,可在云溪相聚。”郡城百姓得知此消息后,于每年端午建造六色龙船,在白云溪竞渡。清洪亮吉《外家纪闻》载,白云溪有龙舟竞渡。城内是五色龙,东门是大、小青龙,西门是金龙、白龙,北门是乌龙。五月初五那天,城内城外的六条龙船一字儿排列在白云古渡,幡伞飘扬,锣鼓喧天,六条色彩艳丽的龙舟,在溪流中穿梭荡漾,争相辉映。看客中不知哪位喊了一句:“六条龙船真好看,为啥勿划将起来比比看?选”这话提醒了船上的水手,争先恐后划了起来,热闹非凡。洪亮吉曾写《云溪竞渡词》志其盛况:“晏公祠外当河冲,水涛波浅戏五龙。一龙前躯四龙并,后者击水前呼风。”
        在龙城常州,带有“龙”字的地名很多。有龙游河、龙游路、龙游桥、青龙港、青龙路、龙港路、青龙港桥、化龙巷、飞龙路、乌龙庵、卧龙湾、龙城里、龙船浜、龙港桥、龙阳桥、毛龙桥、九龙桥等。 (责任编辑:人文常州)


------分隔线----------------------------
 
关于我们 全站搜索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版权声明 注册信息

总部客服QQ:2622593690    值班时间:周一至周日:早上 9:00~晚上 17:00
联系地址:常州市中吴大道1318号富邦广场一楼3008室    电子邮箱:wwwbujiao@163.com
座机电话:0519—88153365    手    机:15151989925  ( 苏ICP备110309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