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抱了女儿,坐在邻居老浦家门口的板凳看大运河,无意询起此地风土人情。 “此地离市中心实际也不很远,但民风像不相同;譬如本地儿女就近联姻现象比较盛行,不知是何因呢!”看着大运河里大溜铁驳船在蒸汽机龙头拖动下来往穿梭,我自言自语。“主要是相互间有个照应,平常大家就在同条街上生活,打小彼此了解,嘿嘿,谁不知谁呢,老百姓嘛,平平安安就是福!”在大企业干电工的老浦对我说;“我女婿与我大女儿从小青梅竹马,现在她婆家就在往西那条弄堂!”手指门外西北方向他对我说。 我忽然想起他女婿,就是位黑黢黢细长汉子,才五岁的儿子跟他一模一样,可老浦大女儿却美若天仙。“看来,相互了解和信任才是根本原因,不过没感情基础,还是……”我想。 “我小女儿婆家也在前面不远!小伙子目前正在部队当排长。”指着家里那位正在镜子面前矫装打扮漂亮女孩,老浦笑了。女孩听见了这话,立刻腼腆地跑进房间砰地下关上房门;“还不好意思呢!”老浦老婆立刻笑着对我说。 有天我抱了女儿出来溜达,看见老陆也抱了文文在此散步,他趁机对我讲起此地故事;“过去此地确实很热闹的,特别在西仓桥堍南北码头附近,那真是商贾如云酒肆客栈栉联啊!”听说他家过去是开木行的,“从你家那三进结实的木结构搂房就能看出,当年木行办的相当兴旺!”我用此话题来证实这说法。 “之前本地四大支柱产业;“豆木钱典”全集中在这里一带,咱们离长江近大运河水含沙量高,俗称混水,很有利于养护木质,由此成为木材集散转口市场,各地木商就自然云集此地了,我家祖上确实开过木行,直到解放后好几年!”原来如此,难怪房子那么…… 因天天在运河边上生活,所以对船家的事也看的多了,特别是在夏天雨季,运河水涨的与沿河驳岸几乎持平,驳船就在这桥前后轨起档,有时要停好几天。“让我们放点自来水好吗?”此时院子里常会有船家女来讨水,“好的,你们尽管来放好了!”对此我们都很慷慨,因为这些船家女也都很知趣的,水放到够用她们绝不多要…… 转眼二十多年过去,去年春天我又来此地故地重游,因运河比原来拓宽了好几倍,所以原先西圈门八号,连同老陆家老浦家,以及当年运河拓宽红线内的众多居民旧址,如今早成河心地带让我不禁浮想,正流连忘返,发现不远处有位老汉走了过来,见他不慌不忙从防洪堤上伸出根长鱼杆,接着就在这大运河上垂钓起来,见其副悠笃笃神态我不禁感慨;“民风仍如此淳朴!”(文/陈平) (责任编辑: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