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当时的礼制,王位应传于嫡长子。所以季札坚决不同意废长立幼,不肯继承王位。他对寿梦说:“礼制有成规,怎么能废弃前代君王的礼制,而根据父子之间的私情来办事呢?父王你对我好我知道,可也不能坏了祖上定下的规矩啊。于是,寿梦驾崩前,遗命吴国王位传承兄终弟及,想以此最终把王位传到季札手里。 寿梦薨逝后,诸樊即位。一年后,父亲丧期已过,诸樊想遵从父王意愿,让位于季札,于是带着几个弟弟找到季札,请他登基嗣位。言明是父王的意思,还用先祖泰伯、仲雍为避王位奔吴,让弟弟季历继位,季历的儿子周文王用振兴王道的先例来说服季札。但季札还是坚决辞让,他说,他愿意学习曹国的公子子臧,坚守忠义和气节。最后,为表明自己的心迹,他干脆隐居乡野,躬耕劳作。 过了几年,季札的大哥,第二十世吴王诸樊御驾亲征攻打巢邑,被楚将牛臣一箭射死,二哥馀祭继位。馀祭继位后将季札分封于延陵。又过了几年,馀祭视察“艅艎”战舰时,被越俘“阍人”一刀砍死。馀祭死后,也遵从父命把王位传给了三弟馀昧。 又过了十多年,季札的三哥,第二十二世吴王馀昧甍逝。此时,季札出访未归,馀昧之子、“贪而躁”的公子僚便“自立为王”,成为第二十三世吴王。这样一来,吴王寿梦定下的“兄终弟及”的继位遗命,又回到了“父死子继”的成规上来。这引起了长兄诸樊之子、公子光的强烈不满。他认为,公子僚没有资格继承王位,如果季札不当吴王,那他才是王位的真正继承人。于是,他“阴纳贤士”。楚国亡臣伍子胥投奔吴国,没有得到吴王僚的赏识和重用,公子光乘机暗中结交,与其合谋,摆下“鸿门宴”引诱吴王僚上钩。在他们雇佣的刺客专诸进献“炙鱼”时,突然从鱼肚子里抽出一把短剑,刺进了吴王僚的胸膛。在用鱼肠剑刺杀僚以后,“狡而忍”的公子光没有立马“自立为王”,而是“致国于季子”。他洒扫宫殿,请季札回国登基嗣位。 季札回国后,面对公子光“为他抢夺”得到的王位,平静地说了这样一番话:你杀了我的国君,我又接受你给我的国家,这不成了我和你共同阴谋作乱了吗?我不做国王,早已明志,富贵对于我来说,就像秋风吹过罢了。“季札的再次辞让,成就了公子光的雄心大志。公子光嗣位为第二十四世吴王,号阖闾。之后不久,吴王阖闾成为春秋一霸。 据历史记载,春秋时期,先后有36个国君被弑,52个国家灭亡,诸侯逃奔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晚唐诗人陆龟蒙曾叹:“迩来父子争天下,不信人间有让王!”所以,季札的让国之举才让后世推崇备至。传孔子曾祭季札之墓,并亲写“呜乎有吴延陵君子之墓”,史称“十字碑”。 出访中原 由于当时诸侯争霸的政治格局和吴国发展的需要,也是为了践行“不做国王但问国事”的诺言,季札在青壮年时期主要担任“行人”(相当于现代的外交大使)之职,50岁之后,主要生活在他的封邑延陵和州来以及鲁南等地。季札先后出访的主要有徐、鲁、齐、郑、陈、卫、周、晋等中原八国。 在去晋国路过紧靠晋国的卫国边界戚邑时,季札听说孙文子带人在敲钟奏乐,感慨道:机辩狡诈而没有德行,必然遭到诛戳,你就是因为这种事才得罪自己的国君,害怕都来不及,还能找乐子吗?你这么做,就像燕子在帐幕上做窝。这就是成语“燕巢于幕”的由来。 孙文子听了这番话,一辈子都没有再听音乐。孙文子曾经被晋国国君惩罚过,但他并没有从中吸取教训,仍然高调张扬。为此,鲁国的叔孙豹曾经批评过他,但他依然故我,毫无收敛。季札的一席话,才让他痛改前非,终于得以善终。孔子对此事评价说:“季子能以义正人,文子能克己服义,可谓善改矣。” 在齐国,季札对晏婴说:“子速纳邑与政!无邑无政,乃免于难。齐国之政,将有所归,未获所归,难未歇也。”晏婴听了季札的话,不久辞掉了宰相之职并推掉了他的封邑,果真在栾、高二氏相攻杀的过程中幸免于难。季札也与一代贤相晏婴成为莫逆之交。 (责任编辑: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