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郑国,季札与子产一见如故,两人互赠礼品。季札对子产说:郑国的国君无德,祸难恐怕将要来临。政权一定会落到你的手中。你执政,要慎之以礼,否则郑国将会败亡。第二年,郑国果然发生了内乱,子产在人民的拥戴下执政。在子产的治理下,郑国气象一新。 季札在出访途中说到的“三家分晋”和“以秦代周”,成为史上最神奇的两则政治预言。100年不到,季札“三家分晋”的预言得到了验证,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三家分晋”成为春秋与战国两个历史阶段的分界线;300年后,秦始皇一统天下,结束了周朝诸侯分封制,开创了中央集权制。季札远见卓识,居然预测到了300多年后“以秦代周”的大趋势和大结局。 大义救陈 《左传》记载:“哀公十年(公元前485年),冬,楚子期伐陈,吴延州来季子救陈,谓子期曰:‘二君不务德,而力争诸侯,民何罪焉?我请退,以为子名,务德而安民。’乃还。” 季札短短一席话,平息了一场剑拔弩张的战争,充分体现了他在当时诸侯各国中的崇高威望和独具的人格魅力。当时的背景是,吴、楚争霸,处于两国夹缝中求生存的弱小陈国,成了两国争夺的焦点。楚国伐陈时,吴王夫差正集中军力北上,与齐国、晋国争盟,一时无暇顾及。而若不及时救陈,则有可能唇亡齿寒。情急之中,竟然启用了年届九旬的叔祖父季札。 季札临危受命,充分彰显了他的高风亮节。身处乱世,他无时不在关心国事,即使是对他的侄孙吴王夫差,他仍然尽着一个臣子的本分,只要有需要,那就当仁不让,挺身而出,体现了他对国家的大忠;在当时剑拔弩张的情境下,他为救民于水火,救国家于危急,冒着生命危险,义无反顾地亲赴敌方阵营,体现了他的大勇;季札只以一番言辞就说服子期罢兵,结束了吴楚的这场不义之战,体现了他的大智;再从“二君不务德”这句话来看,季札没有因为他是吴国的臣子就偏袒吴王而只针对楚王,而是毫不留情地批评了吴、楚二君,体现了他的公正;要求子期致力于德行而安定百姓,体现了他的大仁。 红梅公园“嘉贤坊”的来历 季札可谓“仁义礼智信”的化身,是上至帝王下至黎民追崇的典范。 司马迁笔下的季札——闳览博物君子。“延陵季子之仁心,慕义无穷,见微而知清浊。呜呼,又何其闳览博物君子也!” 孔子眼中的季札——天民、习礼者。《上博楚简·弟子问》子曰:“生而不因其俗。吴人生十七年而让札,倗乎其雁,延陵季子侨而弗受。延陵季子,其天民也乎?” 历代帝王将相嘉表的季札——嘉贤大帝,昭德侯。南朝宋武帝刘裕作《御制延陵王赞》:“帷王延陵,全义让国。见礼知政,闻乐知德。观风审音,挂剑酬心。怀哉高风,无古无今。”宋代,御赐季子庙为“嘉贤庙”,奉季札为“嘉贤大帝”,后又加封为“昭德侯”。明代朱元璋封季札为“延陵季子之神”。清康熙为季札题:让德光前。江南巡抚狄仁杰赠额“嘉贤”,常州红梅公园的“嘉贤坊”之名即由此而来。坊的东西两面分别有“延陵世泽,让国家风”和“春秋争弑不顾骨肉,孰如季子始终让国”的楹联。 后人祭拜的季札——季札公,延陵王。在古吴地区即今天的苏南大部,以及苏北部分甚至更广的地区,无论是古代乡贤祠,还是现代名人馆,都把季札列为第一先贤。而在全国各地以及东南亚和欧美等地的吴姓季姓族谱和祠堂里,均不约而同地供奉着“三公”,即泰伯公、仲雍公、季札公。吴姓宗祠有的称为“让德堂”,奉主祀吴姓开始祖至德三让公泰伯,并祀传代祖恭孝王仲雍,继世祖延陵王季札。 古今学者推崇的季札——与孔子齐名的圣人。著名学者金学智称其为“中国文艺评论的开山祖”。国学大师南怀瑾称其为“周末第一文化大使”。国学教育家冯学成称其为“高士、隐士、博士”。(文/陆惠根) (责任编辑: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