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常州打造常州人文第一的门户网站!
   
推荐内容
 
 
 
当前位置: 主页 > 城市文化 > 常州文史 > 掌故篇 >

摇鼓咚咚来卖布

时间:2012-08-31 09:27来源:未知 作者:张一农
在江南各地的街尾村头,常有手握长柄拨浪鼓,摇着咚咚之声,肩上背着一个大包袱的卖布人进村入户,向主妇兜售各种布料。

      自从纺织品作为商品进入市场以来,直到1954年实行凭票定量供应为止,在江南各地的街尾村头,常有手握长柄拨浪鼓,摇着咚咚之声,肩上背着一个大包袱的卖布人进村入户,向主妇兜售各种布料。

  常州棉纺土布业发达,清代以前有棉布零售店,清代中期已分为土布、丝绸、夏布三类。尤其是土布,包括土坊印染的色布、蓝白花布,价格低廉,城乡平民皆宜。到1918年,全城绸土布零售商号有54户,分布在南大街、西瀛里、西大街一带。1937年日军侵华,常州沦陷,商业区尽付一炬,损失惨重,布业零售商只得暂时在西门外设摊维持。1946—1948年,有布摊百来户,分散在主要街巷。对于周边农民来说,上一趟城,买那么一点零星布料,花费太多。于是,这些卖布人就成了城区布店的“下伸流动点”。

  这种卖布人,俗称“卖布佬”,又称之为“咚咚担”。一个六七十斤重的大包袱里,装着斜纹布、竹布、白布、印花布、直贡呢,偶尔也有专供老人做帽子或做鞋面的乌绒(平绒)和府绸等布料。除了夏秋两个农忙季节之外,几乎一年四季都在各个村坊轮流走动,一天下来要跑四五十里路程。只要有一户人家招呼他进屋看货,四邻八舍的婆婶嫂姑便会聚拢过去,各选其需,免得一个个地讨价还价。因为走熟了,村子上的人都能叫出他的名字。他们做生意有三个特点:一是量好尺寸给你多放几寸,算是“饶头戏”。其实经过浸泡缩水以后,至多是足尺而已。二是手头不便可以欠账,到稻麦出粜以后一次结清。三是可以预约品种,下次送上门来任客挑选,而且恪守信用。总之,他们善于迁就客户,薄利多销;而买客也乐得方便,免得进城受店大欺客之虞。

  做这种小生意的也有很多风险,一是经不起物价的飞涨和货币的贬值,有时双方议定以多少斤米为结算标准。二是经不起冲碰,盗贼之徒往往会打他们的主意,所以不敢远走陌生僻乡,不敢摸黑回家。1946年前后,芦墅大村一个小庵里,曾发生过一起卖布人被谋财害命的惨案,在西门北郊一带影响极大。后来凶手在原址就地正法,才平息了民愤。

  现在几乎没人再买布缝制衣服了,这种卖布人也早就成了烟云人物,勃隆咚勃隆咚的拨浪鼓声,也成了老年人乡情乡音的一种回忆,只有在美梦中能见到他们的身影了。(文/张一农)

(责任编辑:DY)

------分隔线----------------------------
 
关于我们 全站搜索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版权声明 注册信息

总部客服QQ:2622593690    值班时间:周一至周日:早上 9:00~晚上 17:00
联系地址:常州市中吴大道1318号富邦广场一楼3008室    电子邮箱:wwwbujiao@163.com
座机电话:0519—88153365    手    机:15151989925  ( 苏ICP备110309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