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世纪30年代不到8年的时间中,大成公司的资金由50万元增至460万元,实际盈利达近千万元;纱锭从10900枚增至46500枚,织机从260台增至1735台,印染能力日产5000匹,居全国之首。刘国钧以“印染”为纲的高招,奇迹般地使大成公司不但抵住了国外资本对棉纱的倾销,安然渡过了国内从1931年至1936年棉纺业的巨大危机,化险为夷,转危为安,还求得了自身的迅速发展和扩张。 “滚雪球”与“控两头” 在大成公司内部组织纺织染一条龙生产的示范效应下,民丰纱厂独创性走出了一条外协作“滚雪球”之路。为了抢市场,民丰纱厂的股东们聪明地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先集中资金办染部工场,办织造工场的事往后拖一拖。组织厂内生产的仙女牌棉纱大多销给武进湖塘地区的布机机户们,利用农村廉价的剩余劳动力、闲置农屋,把分散在农村的机户联合起来,并定点收购农户织出的布匹,由民丰的染部工场染成各种花布后销售,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一是纱是民丰纱厂提供的,布匹的质量有保证,二是农村织布成为农民们的副业,有稳定的收入,赚钱效应使农民们自我投资,使机户越来越多。到抗日战争爆发前夕,湖塘地区的脚踏式织机已发展到1.5万台,日产坯布36.6万米。老人们称这是“滚雪球”方法。而民丰纱厂可集中精力发展棉纺和印染,这叫控制两头,把中间放出去。 产业成链 民生受惠 上世纪30年代常州纺织业的兴旺,对老百姓生活的提高有着直接影响。在1935年1月2月的《励进月刊》上刘国钧撰文写道:“在过去这一年中,时虽年荒,我们武进四乡受了灾荒的影响,无衣无食的人不知万几,那困苦的情形,真是不堪言状;而东南附廓的居民,屋宇整洁,人事熙攘,一些没灾荒的样子,比较别乡好似成为两个世界,这无疑是受了工厂的实惠。用我们大成一、二厂来说,直接有惠于地方的,不下万余人,间接而辗转受惠的,则更多了。” 到了1937年,常州棉纺织厂有工人5000人,织布工人1万人,染色工人3000人,共有18000人,再加上发电、供电、纺织机械制造及配件,运输等产业工人的大量产生,相应伴随着对住房、道路、交通、商业、银行、保险、卫生、教育、影院、宗教、报刊等方方面面的需求越来越多,形成了一条条社会生存和产业链。当时商会会长查秉初描绘:“每期发工资后,南北大街的门市商号,顿起生意,全市的茶馆戏院,亦必热闹。” 最典型的是教育领域。1911年,常州城区有公私立中小学35所,民国成立后,尤其是上世纪30年代前7年纺织业的繁荣,使得常州教育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到1936年,常州有小学71所,中学11所,中等师范学校1所,职业学校5所,学校总数增至88所。这也许是常州纺织业掘得第一桶金后,惠及到市民们的最直接最有深远意义的一桩大事。(文/华建平) (责任编辑: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