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楼寺(徐伯元/摄)
钟楼寺巷位于城中,东起打索巷,西至忠义祠巷,全长150米,巷宽2米左右。因巷内有钟楼寺,故名。民国初期,此巷与双桂坊统称。 钟楼寺又名崇法寺,相传为隋司徒陈果仁的后圃,后改建为寺院。南唐时名大圣院,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改名僧伽院,宣和七年(1125年)赐名崇法禅院,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重建佛殿、钟楼,曾一度改名为崇法教寺。寺内钟楼闻名于世,故俗称“钟楼寺”。明唐荆川《次叶师与诸生讲学钟楼寺闻钟声》诗云: 早岁传经发已斑,寄身精舍渺人寰。 苔边屦迹堪盈户,花外钟声正掩关。 骤觉海潮生静波,却随仙梵响空山。 先生嘿嘿隐几坐,试问诸生醒梦间。 此寺屡毁屡建。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十月,忽遇火灾,楼毁钟裂。嘉庆年间,大殿重新修葺,恒纯法师由苏州来此,其“闭关三载,托钵他州,广募数年,集资万计,才鸠材庀工,重复旧观”。道光七年(1827年)新阁落成,高四丈一尺,广三丈四尺五寸,阁中塑魁星,大钟金光闪烁,气象森然。据《武阳志余》载,钟楼寺道光年间所铸大钟,原先叩之不响,因而弃置偏室。一日,常州文人汤贻汾,游览该寺,僧众告以哑钟之事。汤不信,随手举鞭一击,骤然钟声大鸣;他人击之,亦闻声数里。汤遂题诗曰:“不鸣则已鸣惊人,钟楼寺钟必有神……”一时传为奇闻佳话。咸丰年间复毁于太平天国兵燹,后来又经重建。该寺一度与天宁、永庆、崇胜等寺齐名。后钟楼、魁神俱毁,扩建图书馆时藏经楼等又拆,今仅存大殿建筑,并有《崇法寺钟楼记》碑镶嵌墙间。1987年,列为常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常州钟楼区之名,一是缘自民国早期在鼓楼原址新建西洋塔式钟楼一座,二是缘自区内旧有钟楼古刹,如同天宁区名缘自天宁禅寺一样。(文/薛焕炳) (责任编辑: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