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常州打造常州人文第一的门户网站!
   
推荐内容
 
 
 
当前位置: 主页 > 城市文化 > 常州文史 > 掌故篇 >

二贤桥

时间:2013-03-18 11:00来源:人文常州网 作者:孙晓锋
相传,在宋朝年间,为引京杭大运河之水灌溉农田,有人在今横林镇与遥观镇交界的红联村西侧开河建桥,所开之河名为“老鹰浜”。

 

       相传,在宋朝年间,为引京杭大运河之水灌溉农田,有人在今横林镇与遥观镇交界的红联村西侧开河建桥。所开之河名为“老鹰浜”,浜成即建桥,可桥刚建了一半,就被当地一个叫郑岑阳的乡绅横加阻挠。原来,郑岑阳听信风水先生之言:“塞桥有利横林风水”,故他命人将桥梁拆去,取而代之的是一条宽阔的堤坝。不料当年晋陵县(即今武进)就遇大旱,只有京杭大运河里有水,刚刚修建的老鹰浜与运河又有堤坝相隔,水流不进浜内。乡民们慑于郑岑阳的权势,都不敢开坝放水,眼睁睁地看着禾苗一天天枯死。

       横林镇赵家塘村民赵联芝早已迁入常州城中居住,为了奔丧回到老家。回家后,他发现赵家塘附近田地龟裂,禾苗枯黄,就到乡民中打听情况。一位乡民对他说:“今年年初原本修了老鹰浜,大运河里的水是可以引到我们赵家塘、查村和边庄一带的,可修桥时,郑岑阳听信风水之言,竟然毁桥筑坝,如今沿浜百姓的禾苗已经枯死不少了!”

       赵联芝听后非常气愤,他不畏强暴,立即发动群众奔赴晋陵县衙,向县令申诉塞坝的危害,并详述了今年旱灾灾情。县令虽知郑岑阳跟京城官府有勾结,为此,谁都得让他三分。但转念一想,大量良田颗粒无收,万一闹起饥荒来,也不好交代,就领着胄尉,带上十余随从,赶赴横林镇老鹰浜开坝放水。

       坝挖通后,哗哗的运河水流进了老鹰浜,百姓们无不喜笑颜开,今年的庄稼终于得救了!当地百姓纷纷跪倒在县令和胄尉面前,齐声称颂他们。谁知郑岑阳得知此事后,立即纠集横林镇地面上的群绅,死活要保住这横林的“风水”。没过多久,郑岑阳就带着群绅赶到了现场,坚决要求县令重新筑坝,否则从此不纳粮,还扬言要到京城里去“告他的御状”。县令一听,冷汗都冒了出来。好在总算放进了大半河子水,对百姓有了交代,地方上纳粮交税,又全靠他们这些群绅出面,迫于压力,县令只得示令筑坝。

       赵联芝一看刚刚开通的堤坝又被筑上,知道再跟县令争辩已无用处。为了两岸乡邻今后不再受干涸水涝之苦,便带上助手赵缄如,一起到常州城去面见府官,晓知以利弊,并带上了满满一车干死的禾苗,建议府官在老鹰浜上建闸造桥,以防旱涝。府官是个体察民情之人,看到干死的禾苗,痛心疾首,眼泪都流了出来。他一边组织人马赶赴横林老鹰浜建闸造桥;一边亲书奏折连同那车干死的禾苗,一起差人发往京城,向京城要员奏明实情,最终也得到了京城官员的理解与认可。

       在赵联芝和赵缄如的积极奔走下,数月后,坝开桥成,还在老鹰浜上建起了一座防洪闸,当地百姓无不歌颂他俩的义举,遂将这座桥定名为“二贤桥”。如今,二贤桥早已倾圮不存,老鹰浜也因发展需要,被截成了数段。(文/孙晓锋) 

(责任编辑:DY)

------分隔线----------------------------
 
关于我们 全站搜索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版权声明 注册信息

总部客服QQ:2622593690    值班时间:周一至周日:早上 9:00~晚上 17:00
联系地址:常州市中吴大道1318号富邦广场一楼3008室    电子邮箱:wwwbujiao@163.com
座机电话:0519—88153365    手    机:15151989925  ( 苏ICP备110309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