溧阳市埭头镇南部与后六交界之地,自西向东流淌着一条宽阔的大河。河北是埭头的大东荡、小东荡两个村居,河南就是后六境内了。紧挨河堤处,一座老桥跨南架北,因桥北堍的村名唤作东荡桥。东荡桥的南桥堍东侧,一个几十户农家的村子,是个有故事的老村,官名俗名都叫一颗印。 一颗印原属后六乡,行政区划合并后是埭头镇属的一个自然村,有50多户人家、150多位村民。凡是听到一颗印这样的村名,总会给人一种神神秘秘的悠远感。 相传在很久以前,这里是沟河纵横的低洼圩区。东荡河东流而去,每每夏汛初潮开始,便波涛汹涌,浊浪滔天。就是在这样的时节中,一条官船从下游顶浪西行。船仓内的文武官员,簇拥着一位巡抚大人,他们是受命于皇恩,专门南下视察灾情,体恤民情来的。船至东荡河一大半水路,连续被巨浪阻遏,几乎寸步难行。 时过中午,官船只能行至东荡大桥东侧。面对巨浪作梗,教师爷站到船头,焚香燃烛,既虔诚又带威严地祷告呼道:“水下魔王听着,我们可是皇船,有着皇命在身,快快平息了凶浪恶涌,让我等过去!”听了那样的倚官仗势威胁,水底冒出水怪,散了散满是水珠的魔头,硕大的空中喷出一注污泥浊水,把教师爷的锦衣喷得污秽不堪。只听水怪吼道:“你等听好啰,这里满是灾民,你们见死不救,游玩一路就想轻松回宫谎报灾情,领取皇上奖赏。今天要么把船上的所有钱粮抛下,留给灾民救命,让你等也尝尝饥荒的滋味,要么就葬身河底,喂鱼肥鳖!”说完就一个猛子不见了踪影。 教师爷听罢,无计可施,便命船工兵丁们使劲朝河里抛扔钱物,以期卸载弃重。谁知抛光了船上的所有钱粮,仍然不见船体上浮,船头始终不能前行半步。不可一世的教师爷见此也害怕了,跪着央求水魔王道:“大王,我们已经抛下细软钱粮,怎么还不放过我们?”水魔头再次窜出水面道:“把你们那方官印抛上堤岸来,免得你们带着它又要四下里作威作福,欺压黎民百姓!”慌乱之中,教师爷只能抛出官印,只听得“铛”的一声响,官印落在桥东的圩堤草滩高地上。 官印落地,官船远去,雨停天晴,风平浪静,这里渐渐恢复了往日的安宁。官印落地处的草埂平地,肥田千顷一派生机。一年初夏,来自溧阳北门外夏庄的一位史姓老人仓皇逃难到此,看到这方田地丰饶茂盛,沟塘鱼多虾壮,便暂且在此落脚歇歇,随之挖土垒窝,权且生活了下来。 这老人不是别人,正是前清时的朝廷命官,专司征粮之职。由于他在上解钱粮中被奸臣诬告“中饱私囊之罪”,欲处斩首。他在得到朝廷知己密报后,连夜携带家眷落荒而逃,一路到达夏庄老家,意在那里隐姓埋名,苟且偷生。谁知又遭人举报,只得再度出逃,带着妻儿直奔东北方向以躲避杀身灭门的“血光之灾”。 就是这么一躯“在逃之身”,到此东荡桥南堍后定居生产,休生养息,繁衍起后裔来。他在官印所在的地面上修建一排东西走向的砖木结构房舍,生养三子,开垦养殖,年年丰收。好光景日久天长,这里渐渐形成村落。后来,又有史姓冬生、西城等三房兄弟到此造屋开地,壮大了聚居人口阵容。集聚后的史氏门族又将房舍四周造砌围墙,正好形成一个方形,之间的居所排列犹如一组组文字,站在圩堤高位下视,活像当年官船抛落的一颗官印。总得给村里起个名号才是,兄弟们七嘴八舌之后,居然异口同声称呼“一颗印”! 一颗印,从此便成为这个村子的村名。再后来,一颗印的名号随着官船抛印的故事远播四乡八邻,一颗印名闻遐迩。村里常常引来新居民,年复一年之中这个村除史姓外,那些远道近邻的徐、管、王、陈、杭等姓氏也都成为一颗印的村里人。 (责任编辑: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