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进嘉泽,流传着许多浪漫的民间故事,其中就有与北宋大文豪苏东坡有关的故事。苏东坡一生与武进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把武进当作了第二故乡,定居并终老于武进城区。 而与武进嘉泽最有关联的要算是东坡肉了。东坡肉又名西太湖红烧肉,是江南地区传统名菜,属淮扬菜系,用猪肉炖制而成,其色、香、味俱佳,深受人们喜爱。 据传,东坡肉是为纪念东坡先生所做,并不是苏东坡本人所创制。关于东坡肉的传说有很多很多,嘉泽当地的传说却另有一番情趣。 当年,苏东坡在西太湖湖畔游玩时,一天中午行至嘉泽一农家门口,一时被屋中飘出的香气吸引住了,便进门探个究竟。 这农家的主人是一位叫冬生的老人,年过花甲,知书饱学,村上人都称他“冬伯”。这时,冬伯正在烹制当地的太湖猪肉,见苏学士来访,一时慌乱,竟误将小半瓶黄酒倒入锅中。他让苏学士和随从落座后,便泡茶奉上,又与苏东坡交谈起来。谁知两人情趣相投,聊得甚欢,冬伯竟将锅中肉块烧过了头。还是苏东坡闻得肉香越发浓郁,便说道:“不知冬伯烹制何种菜肴,如此诱鼻哉!” 一句话提醒了冬伯,他才急急赶到厨房,撤去了灶膛里的柴火。苏东坡随后观之,见烧瓮中只剩少许汤汁,猪肉却色泽鲜亮,便请求品尝一二。这下冬伯急了,怕肉已烧坏,于是推辞再三。后经不起苏东坡一再坚持,冬伯只好盛上少许奉上。 谁知这多黄酒、过火候烧制出来的烧肉,比之一般的红烧肉更加香酥味美。苏东坡尝之,不禁击节叫绝,盛赞此肉烧法别致,可口好吃,便询问制作方法。冬伯见歪打正着,不由得转愁为喜,说起了这次烹制过程。东坡闻之大笑,当即说道:“此为别具风味的冬伯肉耳!” 告别时,冬伯又送给苏东坡一些“冬伯肉”,苏东坡回家后如法炮制,又加上“苏式”创意。苏东坡谓其烹肉之法,在他的《炖肉歌》中可见奥妙,歌云:“慢着火、少着水,柴火罨焰烟不起,待它自熟莫催它,火候足时它自美。”因此,“慢火、少水、多酒、火足”就是制作这道菜的诀窍。 趣闻传开,人们纷纷仿效,以至于苏东坡所到之处,皆有人烹制“冬伯肉”。后来此事越传越远,加之由苏东坡推崇,人们便慢慢地称之为“东坡肉”了。 烹制东坡肉最好用接近猪后臀尖部位的五花肉,五花三层分明,肥瘦肉厚度相当,一整块五花肉厚度为一寸左右,一般是用一块约两寸许的方正形猪肉。猪肉一块洗净,锅里加水,冷水下肉,水开后焯5分钟。焯好的猪肉切成方块。砂锅底部垫上葱、姜片,将切成方块的肉皮朝下码放入锅内,加入黄酒、生抽、白糖,大火烧开,文火炖两小时。将炖好的肉块捞起,皮朝上码放在大碗内,淋上煮肉时的原汁,入锅蒸30分钟,特好吃的东坡肉出锅了。 东坡肉入口香糯、肥而不腻,带有酒香,色泽红亮,味醇汁浓,酥烂而形不碎,香糯而不腻口。 如今,东坡肉遍及江南,然而,要吃最正宗的东坡肉,还是要用武进本地太湖猪猪肉烹制为最佳。 (责任编辑: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