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开创:《医学报》与中国医学会 大概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周雪樵搬到了上海,在上海老城厢孔家弄开始行医。每天上午9点钟到中午12点钟便是他看病的时候,挂号看病分普通号和特别号两种,普通号每位3角,特别号1元。所谓特别号就是专门针对有钱人的,可以上门就诊。他曾经提及他诊病的方法,我治病,但凡是治病的器具,比如说温度计、听诊器之类的,都用西医的方法,而开方用药则是用中医的一套。如果有急诊或者中药效果不好的,我也会开些西药来作辅助。随着《西史纲目》的广泛流传,以及他在上海行医的声誉日起,周雪樵在医学界的地位与日俱增,实现自己理想的条件基本已经成熟。于是在光绪三十年(1904年)四月,周雪樵便在上海开始创办《医学报》半月刊,这也是中国人在近代创办的最早的中医报刊。《医学报》最初由中外日报馆代发行,第51期起由古香阁书坊代发行,第64期起又改由时中书局发行。《医学报》初为半月刊,每月朔、望各出1期,至宣统元年(1909年)5月第109期改为旬刊,前后共出126期。 《医学报》最初一切编辑方略皆由周维翰草创,前后屡经磨难,辗转维持近8年。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夏,周氏受山西方面之邀,赴晋订约,欲任该省医学教习,而拟将《医学报》停刊。因该报当时已影响全国,颇得医界推崇,一时各地名医纷纷投书挽留,周维翰为众情所感,留沪继续出刊。翌年(1907年)八月,当《医学报》出至第74期之后,一方面山西一再敦请,另一方面周雪樵日益感觉要实现自己理想,需要更多的财力支持,终于答应北上任事,在太原遥领笔政。但因关山阻隔,通邮不便,以致报刊常常愆期。再加周雪樵在山西医学馆事务繁剧,往往顾此失彼,不得已只能在当年岁末停刊。是年年末,他趁着返沪过年的机会,与上海医学界的诸位友朋商议如何解决《医学报》的问题,江湾名医蔡小香决议出资续办,由其弟子王问樵接办,所以自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二月朔第80期起,《医学报》由王问樵主编,不过当时一切所有笔墨等事,仍由周维翰在晋遥领。 此后周雪樵又赴京城出任医学堂教习,虽然仍在《医学报》撰写文章,但是主司笔政之职渐渐交由王问樵管理,87期后,另一位中医史上重要的人物——无锡人丁福保也开始参与《医学报》的编纂工作。 《医学报》内容大致包括论说、译编、笔记、医案、讲义、问答、书札、会友题名录、启事、广告等,周维翰在其中发表了大量的论说和译著,同时其《映溪草堂医学笔记》和《雪樵医案》一直在其中连载。由于《医学报》在当时医学界乃至整个知识界声誉卓著,直到民国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大部分医学刊物都受到了《医学报》的影响,编纂方式和编纂理念也基本延续了由周雪樵确定的一套体系。 周雪樵自己说,他之所以办《医学报》,是因为“当此外力膨胀,中医腐败之时”,能够有一份报纸“熔铸中外,保存国粹,交换知识”,尽些绵薄之力,也算聊胜于无。值得注意的是,周雪樵所说的“保存国粹”与日后这一名词的概念并不相同,他根本就不是那些后来的文化保守主义者。他曾经通过对“中医”一词的释义来表达他的基本思想,所谓“中”是指“中国”,作为中国人必须要学中医,信中医,所以他说“我之所以信中医者,就是因为爱国”,“唾弃本国医学,放眼全世界也没有这个道理”。而所谓“医”是指“医学”,学术与爱国是两回事,要发展本国学术,就必须兼精他国学术,而只有精通他国学术,才能保存本国国粹,所以才需要“交换知识”,“熔铸中外”。就算是百多年以后的今天,有这种见识和眼光的国人其实也是少之又少的。 由于他热爱本国医学,所以他认为中医有其能够自立,不会完全被西医取代的优势,特别是根据人的体质、病的性质不同而对诊施治,更是中医的长处。和大部分人的想法不同,周雪樵认为说西方学术是喜新而厌旧,其实是不了解西方学术的真谛,更不了解学术的真谛,学问之道,无论是中学也好,西学也罢,就是一句话,“能因而已”,其实就是要撷古人之精华,弃古人之糟粕,最初要当好古人的孝子,然后成为古人的诤友,最终变成古人的明师。中国学术之所以落后,其实就是只在口头上学古人,只沿袭古人的糟粕,不领会古人的精华。所以周雪樵所说的“保存国粹”,是保存真正的精华。唯其如此,他才毫不讳言中医的缺点,不尚实学,惟恃权术,医家学识每况愈下,和迷信、巫术混杂一处,实足为医家之深耻。晚清民国之际,西医的发展和中医呈现出鲜明的对比,大部分知识人士越来越瞧不起中医,著名学者俞樾曾写过《废医论》,鲁迅也是因为亲眼目睹庸医害人而立誓要至日本学医,西医不断进逼,中医自甘堕落,在这种情况下要保存国粹,发展中医,改革当然是唯一的出路。 周雪樵提出改良中医的途径,首先是治本二策,一是多派留学生分赴欧美日各国,学其最新之医学,学成而归,以为改革之先导。二是多设医学堂,必中学卒业生始准入学,毕业给证书,方准行医。其次是治标的过渡办法,一是“先改形式再改精神”。他认为西医病有诊病的器具,有治病的器具,所以应该在各地医学会中,先建立一个陈列所,但凡西医有的器具,都陈列其中,标明价值,方便医家购办。同时要创办传习所,介绍和传授各种医疗器具的用法,这样只要数月之后,中医的形式就可以先行改良了。二是“先沟通而后判其优劣”。将中西医的优劣之处一一比较,只要大家平心讨论,那么久而久之,所有医家都会择善而从了。 同时,他又认为,今天的学术之所以超过古代,一是继承了数千年以来优秀的成果,一是善于团结协作,这是西方学术优于中国学术的原因。中国历代医书浩如烟海,各有所长,但要一一精通绝非易事,而汇萃精华更是不易,如果没有合适的医学史教科书,就无法继承数千年来的优秀成果;而中医各自开各自的方子,各自传授自己的医术,至今对病症没有统一的结论,根本谈不上团结协作。要解决这个问题,就是建立全国性的医学团体,创办全国性的医学杂志,所以他创办《医学报》,其目的便是推动医界团结,促进医学改良。1904年5月,他在上海发起成立医学研究会,次年他又进一步联络当时沪上名医蔡小香、丁福保、何廉臣、王问樵等,创办中国最早的全国性中医团体——中国医学会,以改良医学,博采中外医理,发明新理新治法,集思广益为宗旨,以改良医学,解释疑问,公布秘方、验方为主要义务。在周雪樵的主持之下,中国医学会会员最多时达到3百余人,曾接连召开全体大会3次,当时江浙一带的名医大多出席了会议。日后在民国时期有影响的中医基本上都是医学会的重要成员。 (五) (责任编辑: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