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欧阳东凤重建了常州“龙城书院”。眼看着开讲的日子就要到了,合适的掌教还没有请到,欧阳焦急的坐立不安,不由就转到了常州府学门前。 常州人历古来就崇文重教,在常州府学门前有一面墙壁,专门就是给读书人、文化人贴文章诗词对联的。忽然,欧阳在众多文字中,看到了一副新贴的对联。这副对联是:“常熟县年年报荒,何谓常熟;太平府夜夜敲更,也算太平。” 对这副通俗,幽默的对联,欧阳东凤很是赞赏。回到知府衙门,他派人四下打听,才知道写对联的人叫钱一本,是万历十一年(1583年)进士。最初担任庐陵知县,后升任福建道御史。对宰相张居正为防止书生议论政治,就毁了天下书院这事,钱一本曾写了要弹劾的奏折,还呈奏折涉及到时政的弊端,神宗皇帝不满意了,就罢了他的官,发配回原籍常州。欧阳东凤早就听说过钱一本写奏折的事,只是没有见过钱一本的面。现在晓得钱一本在常州,不禁有了想要和他见见面的念头。 欧阳知府问师爷:“钱先生为人怎样?”师爷回答:“人倒是磊落光明,就是……”欧阳知府催着师爷说下去。师爷说,“就是听说他才高气傲,不畏强权,不好相处。” 欧阳东凤点了点头,说:“你亲自去他家请他,就说我要和他见面谈谈。” 师爷来到钱一本家时,钱一本正在屋里练习书写徽宗的瘦金书,听到有人招呼,急忙迎了出来,拱手问安。师爷说明了来意,特意强调知府大人要请钱一本出任龙城书院的掌教。钱一本笑着说:“我只是一个布衣寒士,不敢劳烦知府大人。请师爷回去告诉欧阳知府,就说小民年老多病,出门难。拜托,拜托。”说完,再没多话,继续练习他的书法。 师爷碰了一鼻子灰,悻悻地回到府衙,把经过对欧阳说了,欧阳也没说什么,事情就先搁了下来。 过了几天的一个早上,钱一本正要去舣舟亭参加重阳诗会,忽然听到敲门声。钱一本开了门,见师爷和一个文质彬彬的高个子,站在门前。师爷说:“欧阳知府大人来看你了!”钱一本愣了一愣,赶忙拱手迎客,说:“昨天受了点风寒,躺到刚刚才起床,不知知府大人来到,还望多多体谅。”说着,把欧阳东凤他们请到了客堂。 欧阳东凤笑着点了点头,说:“钱先生出门难,今天我特登门拜访,不巧先生又受风寒,今天见到了先生,就不多谈了,先生好好休息,我改日再来。”说着站起身来就告辞。 欧阳东凤这番话,说得钱一本心乱如麻。他想到自己虽然一肚子学问,不怕强权,又耿直,上书总是得不到重视,反被小人攻击,直到被罢官回乡。如今,只想安安静静度晩年,不料想又偏偏遇上了氨崇文重教的欧阳东凤。欧阳知府对常州文化教育那样热心,冒着风险重建龙城书院,不就是为了在千年读书地的常州,留下读书的种子吗?是答应还是不答应,总要给人家一个回复。但他想来想去,一时很难拿出一个决断来。 欧阳东凤回到府衙,一直闷闷不乐,明知钱一本是有意回避他,可他爱才心切,总在想着用什么方法来让钱一本“出山”。这时,身边的师爷悄声地说道:“那钱一本如今不过是个布衣寒士,竟然如此傲慢,不识抬举,这样待人,也太过份了吧。” “那你看如何是好呢?”欧阳东凤笑着问。师爷说:“哼!叫我说,不去理睬他,再找个事捉弄捉弄他,看他还清高不清高!?”“哈哈……”欧阳东凤笑得腰都直不起来了,说:“你没看过古书啊,昔日有蕭何月下追韩信,刘玄德三顾茅庐请诸葛,千古佳话啊!国家需要有才学、有知识的人!办龙城书院,讲学,就是为了多培养点有文化的人。如今身边有这样有才学的人不请不用,那还办什么书院?明天,我们再去。” 师爷连连点头:“知府大人是求贤若渴啊!” 第二天一大早,欧阳东凤又来到了钱一本家。钱一本从里屋出来,看着欧阳东凤,一时说不出话来。欧阳东凤坐下后说:“昨天听你说近来身体不好,今天特地请来郎中为你诊治,还有,我身边这名厨子很会做软食,就先就留在你身边,一切所需食物,我全包下了。”说着站起身来,“府衙里还有不少事要做,我就不久留了,只望你安心养好身体,到龙城书院来掌教,为培养文化人才效力。”望着远去的欧阳东凤,钱一本感动得老泪纵横,念叨着:“为培养文化人才效力!为培养文化人才效力!” 钱一本掌教龙城书院后,既为常州地区培养了文化人才,又提升了常州学子在科举场中的成绩,一时声望卓著、八方崇文。欧阳东凤三请钱一本,也在江南地区传为佳话。 (责任编辑: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