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桥头船,是流传在前黄镇杨桥村一带的特有船种。它以木材为原料,设前、中、后三舱,船头有两块凸出的木头,俗称“羊角”,这便是杨桥头船的独特标志与名称由来。 杨桥头船是武进特有的地方性船种,按大小不同分为70石船和30石船两种,大船是“砚台头”,小船是“和尚头”。明朝以来,杨桥头船在江浙一带影响颇大,曾一度与乌篷船、白篷船等齐名,且工艺水平与实用性远超它们。过去,杨桥人多田少,几乎家家户户都有自己的船。船上载着山芋、黄酒等农副产品,去浙江或安徽沿途做生意,将杨桥的东西带到江南各地。返回时,船也不空着,再带着湖笔、宣纸等外面的货品回来卖。这里的水路北通京杭大运河,南抵太湖;陆路北达常州,南连宜兴,东到无锡。故街上商贾云集,当铺渔行、酒肆茶楼样样俱全,曾是江南重要的商埠之一,繁华程度甚至一度超过宜兴县城,被称为“太湖首镇”。这为杨桥头船的产生和传承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杨桥头船以船头有两块凸出的“羊角”木头区别于其他船种,以纯木打造,坚固美观,功能齐全,靠人摇木橹及风力扬帆作为动力前进。以30石的小船为例,杨桥头船长约7米,两头宽约0.6米,中间最宽处约1.2米,船深约0.4米。杨桥头船的另一个特点是,中舱高于其他四部分约0.9米,加上船深总高达1.3米。中舱前后各设高约0.85米、宽约0.3米的左右推拉门两扇,开启时可供一人进出;中舱左右各设一扇0.4米见方的小木窗,开启时仅以一根木棍支撑,简便实用。中舱一般可容纳4人就餐,晚上关闭门窗又可作为卧室,冬暖夏凉。前后两舱铺3—5块可揭式木板,捕到鱼后,掀起木板将鱼放入,再盖上木板,可防止鱼跃出船舱。作为货运时,即便货物高出船舱,掀起木板即可堆放。杨桥头船集捕鱼、运输、生活于一体,是一种多功能的小型民用船舶。2012年8月8日,杨桥头船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三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代表性传承人为陈仲华。 制作杨桥头船,按每个部件不同,选用不同的木材,如杉木、松木、柏木、榆木、樟木、楠木、桧木、杨木等,并配以专用的铁钉(如铲钉、耙钉和枣核钉等)、帆布、胶水、桐油等为辅料。制作工具大多为木工工具,如锯、斧、锤、钻、钳等,纯手工打造,要求艺人全部在岸上制作完成。制作工序包括设计、原料加工、拼装、粘缝、做帆、上油等,精美的还在一些部位雕花装帧。待制作完成且桐油风干后,制作者先试摇一番,若感觉平稳轻巧且滴水不漏,杨桥头船的制作即算大功告成。 陈仲华,1941年出生,前黄镇杨桥村人。他家世代以打造杨桥头船为生,是当地有名的“大师傅”。2009年11月,常州艺术高等职业学校向陈仲华提出定做杨桥头船,陈仲华欣然应允。经过近5个月的精心打造,一条30石的小型杨桥头船制作完成。这条杨桥头船制作精美,将实用性与艺术性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该船下水时,轰动常武地区,《现代快报》、《常州晚报》等多家媒体纷纷报道。由于制船图纸全在陈仲华心里,使得这项技艺濒临失传。 (责任编辑: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