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湖拳,又名常州南拳、江苏南拳,是创始于常州武进,流传到江苏与全国部分地区的一种古典汉族拳术,为江苏唯一的地方拳种。 据1988年版的《武进县志》载:“徒手或器械武术,在县境流传甚早,尤其是常州南拳,它源出道家,创发于宋末元初,有700多年历史,500多种套路。盛行于农村,流传到无锡、苏州、上海等地。”相传,此拳由出生于武进县百花岭下的遇杰村人士展昭(开封府四品带刀护卫)首创。展昭去世后,其徒弟李成彦(常州知州李余庆之子)在武进横山正式创立南拳,将展昭立为开山祖师,以示纪念。明代时,著名的抗倭英雄、军事家唐顺之(号荆川,武进人)将阳湖拳发扬光大,带出了戚继光等多位知名将领。清初的武进东门白家桥人白泰官,也是阳湖拳的传承人,武艺高强,行侠四方,逐渐声名远播,与吕四娘、甘凤池等人并称为“清初八大侠”。由于声誉渐著,武进武术逐渐为省内外同行所瞩目,曾与徐州邳县并称为江苏一南一北的两个“武术之乡”。 阳湖拳集“南拳北腿”之长,独创了具有“南北兼收,拳腿并重,原地旋翻,幅度颇小,快速勇猛,精悍灵巧,近身短打,进多退少”的武术风格与特点。它以地域分为阳湖派、横山派、紫阳派、西山派、茅山派等五大武术流派。阳湖拳器械有“十八长与十八短”,共36种之多。此外,阳湖拳还有复合单练、复合群打、连打行打、功夫绝技等套路特点。阳湖拳的许多拳械套路均适合船战和巷战,具有浓郁的江南水乡特色。2009年6月20日,阳湖拳被列入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代表性传承人为杨金孝等。 杨金孝,1946年7月出生于武进县城,现居清潭新村。12岁开始拜沈全大为师学习阳湖拳,潜心学习各类拳法套路,在同行中名声渐著。杨金孝几乎将所有的业余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阳湖拳的研究和传承之中。他开设了阳湖拳武术培训班,在常州、武进、溧阳等地带徒百多名。他及他的弟子参加各类武术比赛,斩获奖牌数百枚。2003年9月,杨金孝的学生王宁参加在北京举行的亚太地区第二届武术交流大会,以阳湖拳中的“麒麟锤”和“天罡拳”分别荣获金、银奖牌。 朱全海,1955年3月出生于湟里镇河南村,现居湖塘镇丰乐公寓。他家三代习武,从小随父亲练习武术,后又拜嘉泽镇晨山村渡船桥的曹仲熙为师习武4年。朱全海虽是一名中学英语老师,却一直苦练阳湖拳。他深得茅山派真传,各种套路均谙熟于心,成为阳湖拳五大流派中茅山派的掌门人。他先后参加国际、国内的各类武术比赛,共计获得金牌12枚。他创办了武进区阳湖拳习教所,教授阳湖拳技艺,其中亲传的15名弟子在各类武术比赛中获得各类奖牌100余枚。 (责任编辑: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