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记载,武进横林地区民间明清年代演出开始唱滩簧,并从室内走向野外,从坐唱改为演唱。滩簧表演者为讨观众喜欢,祈求国泰民安,创造了“跳加官”的表演形式,俗称“闹台”,结束后通报戏目,正式演出开始。如遇新戏场“破台”,该节目必演不可。时后从内容到形式逐步完善、发展,沿革至今,已逾百年历史。 19世纪清同光年间,凡新戏园落成开业或旧戏园易主开张,在首场夜戏演出中,必先于闹台锣鼓《将军令》演奏毕,正戏开演之前,加演由独角表演的舞蹈戏《跳加官》与《跳财神》以志吉庆。 “加官”多由演员扮演,出场时头戴相纱、面具,身着大红或黄色或绿色加官解袍,手执一迭条幅,上书“天官赐福”、“加官进爵”、“一品当朝”、“富贵长春”等字样。表演者和着场面鼓乐的节奏,灵活运用各种夸张性身段、步法,循着独特的舞蹈程式,欣然起舞,边舞边“跳”,边向台下逐一展示条幅上的吉祥词语,摆出各种富有塑型美的亮相架势,形成庄严而热烈的艺术效果,借以向观众表示祝贺与欢迎。 当戏园盛行跳加官之际,在一些婚寿喜庆堂会上,亦必于正戏开演之前加演之,凡戏班承应堂会,在演出中,如遇有官场显贵或工商界巨子入场观剧,不论台上戏演至何处,务必暂停,改由扮加官之演员出场献舞,以加官与财神巧妙融合的“跳”法,展示“连升三级”、“招财进宝”、“鸿福齐天”等条幅,以示恭迎。这时,入场者当酬以赏资。此种跳加官在某些盛大堂会上,可多达数次乃至数十次,戏班所获赏费亦颇可观。 ![]() “加官”服装分行当配制,生行戴纹阳、穿红蟒、手拿朝板;旦行戴凤冠、穿红女蟒、手拿朝板;丑角头戴无翅黑相貂,手拿红、白、黑三支笔。在伴奏音乐用锣、鼓、镲、钹等打击乐器伴奏,配以“走马锣”、“急急风”等曲牌。动作以跳为止,手舞足蹈,加上面具、服装的辅助,跟随“走马锣”等节奏跳出各种姿态,摆出各式造型,吸引观众。“跳加官”表演形式风趣热闹,内容健康,深受群众欢迎。 (责任编辑: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