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都盼过新年
时间:2022-02-06 14:18来源:未知 作者:程协润
俗话说:“大人怕过年,小孩盼过年。”在那连饭都吃不饱的年代,只有到过年时才有红烧肉吃;而小孩们不但有红烧肉吃,还有新衣穿,有压岁钱拿。
俗话说:“大人怕过年,小孩盼过年。”在那连饭都吃不饱的年代,只有到过年时才有红烧肉吃;而小孩们不但有红烧肉吃,还有新衣穿,有压岁钱拿。
现在,只要一到过年,我就会想起,那种小时候穷开心过大年的日子。虽然我父亲已去天堂20多年了(母亲仍健在已94岁),但只要到过年时,就会想起一家人在一起其乐融融的热闹场景。那些年,父亲远在杭州工作,只有在过年时才会回来与我们欢聚几天,这一想起来就特别怀念我敬爱的父亲的养育之恩。
过年前夕,一放寒假,孩子们的好日子就开始了。偶尔做点家务与寒假作业,大部分时间是约着小伙伴,一起到队里的柴场上,摔牌片、打铜板、弹弹子、滚铁环、弹弹弓;女孩手挑梦梦、跳橡皮筋、捉迷藏等等玩得不亦乐乎。大一点男孩有时会跑到队里最大的马放沟,在沟边上朝水面削漂瓦片,看谁在水面削漂的瓦片多,打水漂转的次数多,就算谁赢。
年夜饭后,大人一般只发5角钱的压岁钱给小孩,经济条件稍微好一点的也只发一元钱,当然也有发5元10元的,那可是要让小伙伴们羡慕好几天的。小孩等拿到了压岁钱,就等着看大人放鞭炮,自家鞭炮放完,一些大一点的小孩就溜出去看别人家放鞭炮。那时,大家一样穷,养家糊口都不易,在我的记忆中,我的压岁钱一般也是5毛钱,偶尔会拿到一元的。唯有一次父亲从杭州回来过年大方地给了我5元压岁钱,这让我在小伙伴面前得意了好多天呢。
从年三十夜开始(当时绝大部人家里根本没有电视机,收音机也是极少的) ,街上到处可见一些跳猴灯舞、调四爪龙灯、固村舞青狮、调塘湖船、头戴大头娃娃走高跷的各路民间艺人,在孟河街上沿街表演。小孩只要一听到哪家有锣鼓声与炮仗响,都会不约而同地朝那家跑,真是锣鼓响脚底痒,跑了东家再跟着去西家,大人怎么叫也叫不回来。
我们乡下人过年的习俗是年初一不出远门,不跑远亲眷的,只在一个生产队里向一些长辈拜年。整个一上午就这样走东家串西家,在拜年的路上不时碰到一批又一批全家出动的拜年人,一派喜气洋洋的闹忙情景。孟河街镇上的年初一就更热闹了,敲锣打鼓放炮仗随处可见,小孩们从南街窜到北街欢天喜地。有些人家的大门是沿街的,这调龙灯的还没有离开,舞狮子的倒要来了,跳荡湖船与挑花担的也紧随其后,你来我往好不闹忙。
年三十夜开始一直到正月半闹元宵结束,整个春节期间几乎街上天天都有办喜事的人家,都会请来太平四爪神龙到大门口来表演调龙。初一拜年一直拜到快吃中午饭时才结束。吃过中饭,大人们就张罗着打牌搓麻将了,小孩们便一个个趁机溜出去找自己的小伙伴玩耍。年初二开始,一场所谓的走亲访友跑亲眷拜年吃年中饭的活动就正式开始了。年初二要先到外婆家拜年吃年中饭,吃了外婆家的年中饭还不算,还要再吃娘舅家的才能回家,如果娘舅多的话先拜个年,等过几天再来吃年中饭。年初三要到丈母家拜年吃年中饭,年初四去阿姨家,年初五则去姑姑家,然后再到叔叔家与伯伯家。就这样亲眷多的话,一直要吃到正月半才能结束,千万不能吃了东家亲眷不吃西家亲戚,否则要闹意见。
虽然现在老百姓富裕了,小孩们更是天天像过年。但每逢春节,总让我想起孩提时盼过年、盼压岁钱的兴奋之情,一次次地记忆犹新,一次次地仍历历在目,这过年景象也许是我们这一代人的独特回忆吧!(文/程协润)
(责任编辑:DY) |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