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常州打造常州人文第一的门户网站!
   
推荐内容
 
 
 
当前位置: 主页 > 城市文化 > 文史研究 >

也谈常锡文戏的由来

时间:2023-02-23 09:54来源:武进日报 作者:任展宏
锡剧俗称滩簧,是苏南一带在山歌、宣卷、唱春等的基础上发展而成,后与无锡文戏合流,1921年改称常锡文戏,1952年定名为常锡剧,后简称锡剧。

说起常锡文戏也就是锡剧的起源,众说纷纭。无锡人说,是无锡人袁仁义第一个到上海演出无锡滩簧。常州人则说,1921年,常州人王嘉大在同乡的帮助下,在上海沪西曹家渡常锡人聚居的地方建造了上海第一家专门演滩簧的三民戏院,广告上正式启用“常锡文戏”。我认为《文旅常州》说得较为实际——锡剧俗称滩簧,是苏南一带在山歌、宣卷、唱春等的基础上发展而成,后与无锡文戏合流,1921年改称常锡文戏,1952年定名为常锡剧,后简称锡剧。

查阅历史资料,最先出现的是江苏常州府阳湖县东乡(今横林、洛阳一带)的一种民间小调——东乡调。清乾隆三十七年,阳湖县戴溪桥名人探花及第的赵翼回乡探亲,写就《阳湖观灯有感》:“焰段流传本不经,村伶演作绕梁音。老夫胸有千卷书,翻让僮奴博古今。”诗序里说:“里俗戏剧,余多不知。问之僮仆,转有熟悉者,书以一笑。”那时,阳湖的“里俗戏剧”,只有滩簧,别无它戏。

再听听民间的传说。早在清初,江南农村,在闲冬腊月、春寒料峭时,就有宣卷流行。这是一种一人读讲、听众群和的形式。例如宣者读“蝴蝶宝卷初展开,诸位听众坐下来。”听众和声:“哪啊摩阿弥陀佛。”宣者再读,听众再和。宣卷的句式主要是7字句,也有10字句,逢双句押韵,偶有插入简短的“说白”,读来朗朗上口。内容大多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才子佳人”“花园相会”的套路。脚本大多为手抄本,我少年时也曾抄过《蝴蝶宝卷》《方卿见姑娘》《何文秀》等。

清末民初,昆曲由宫廷走出,影响到民间。武进与昆山是近邻,一些常外出接受新事物的人,对宣卷的古板形式感到不满,就用本地方言替代昆曲的京白中州韵,创造了一种较为浅显易懂的“采茶戏”,也称“调采茶”,一般在春季庙会巡游时演出,演员穿着庙会服饰。虽然只演不唱,表现力不强,但开创了群众活动有演出服装的先例。

后来,有人取宣卷的曲调内容、“调采茶”的华丽服装,加上民间丧葬嫁娶乐队的伴奏,一种新的简单的舞台剧就此形成,得到了群众的喜爱。太平天国时期,牛塘桥沈家弄高家村的高林福,去常州府宜兴县向周奎大学艺。学成返乡后,又收徒10人传习。清光绪三十年,高林福关门弟子阳湖县湖塘镇人王嘉大与白三和尚合作,于春节期间在常州桥头邵宅演出。王嘉大化妆演旦角,“彩妆”后的滩簧第一次登上舞台。后白三和尚的女儿白玉秀接演旦角,为常州滩簧第一代女旦。

另有一些滩簧班主,为了演出效果,立足常锡方言,吸收京昆剧和兄弟剧种优良曲调,丰富唱念做打。如从京剧引进高昂的“高拨子”调,叙述性的锡剧“大陆调”和“玲玲调”则从苏剧引进改编而成。文/任展宏

(责任编辑:DY)

------分隔线----------------------------
 
关于我们 全站搜索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版权声明 注册信息

总部客服QQ:2622593690    值班时间:周一至周日:早上 9:00~晚上 17:00
联系地址:常州市中吴大道1318号富邦广场一楼3008室    电子邮箱:wwwbujiao@163.com
座机电话:0519—88153365    手    机:15151989925  ( 苏ICP备110309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