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常州打造常州人文第一的门户网站!
   
推荐内容
 
 
 
当前位置: 主页 > 龙城名人 > 名人名事 >

恽敬守道成大业(2)

时间:2011-05-31 10:18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但是,恽敬、张惠言早年广览百家、博采众长的治学为文的态度和由此积累起来的知识经验,仍然左右着他们的思考,融入到创作之中,因此,他们不可能

        但是,恽敬、张惠言早年广览百家、博采众长的治学为文的态度和由此积累起来的知识经验,仍然左右着他们的思考,融入到创作之中,因此,他们不可能与桐城派完全一路。而且,恽、张都是有高大志向的人。恽敬要求自己“当事事为第一流”。他在《答方九江》一文中说:“人以恽子居为宋学者非,汉唐之学者亦非。要之男子必有自立之处,不随人作计,如蚊之同声,蝇之同嗜。”怀着这样的志向,自然不愿意附在桐城派骥尾。随着对桐城派了解的增多,对其创作上的不足乃至弊端也看得更加清楚。
        恽敬批评桐城派的“义法”说。恽敬认为,“古今之文,越天成越有法度。”(《与舒白香》)他不拘泥于义法规矩。桐城派所讲的“义”,是以程、朱理学为其思想核心的。方苞曾表明自己立身作文的准则和目标是“学行继程、朱之后,文章在韩、柳之间”(王兆符《望溪文集》序)。桐城派以程朱理学为正宗,恽敬对程、朱理有所怀疑,认为康熙间兴盛的宋学,“足以束缚天下之耳目”(《与汤编修书》)。
        在文统方面,方苞的“文章在韩、柳之间”代表了桐城派的倾向。而恽敬认为欧阳修文章有偏弱之弊,并说:“学韩文先须分别其不可学者”(《答来卿》)他还后悔自己的文章“太似韩、欧”。显而易见,恽敬与桐城派在文统方面也不一致。
        恽敬还尖锐地批评明、清散文派别的弊端,也主要是针对桐城派的。他说:
       “其最粗者如袁中郎等,乃卑薄派,聪明交游客能之;徐文长等乃琐异派,风狂才子能之;艾千子等乃描摩派,占毕小孺能之;候朝宗、魏叔子进乎此矣,然枪棒气重;归熙甫、汪苕文、方灵皋进乎此矣,然袍袖气重;能捭脱此数家,则掉臂游行,另有蹊径。亦不妨仍落数家,不染习气者,入习气亦不染,即禅宗入魔法也。”(《与舒香白》)
       “古文,文中之一体耳,而其体至正,不可余,余则光;不可尽,尽则敞;不可为容,为容则体下……盖道严、震川常有意为古文者也。有意为古文,而平生之才与学不能沛然于所为之文之外,则将依附其体而为之;依附其体而为之,则为支;为敞,为体下不招而至矣。是故遵严之文赡,赡则用力必过,其失也,少支而多敞;震川之文谨,谨则置辞必近,其失也,少敞而多支。而为容之失,二家缓急不同,同出于体下,集中之得者十有六七,失者十而三四焉。……盖雪花、勺庭之失。累于遵严,而锐过之,其疾徵于三苏氏;尧峰之失,毗于震川,而弱过之,其疾徵于欧阳文忠。欧与苏两家所畜有余,故其疾难形;雪苑、勺庭、尧峰所畜不足,故其习易见。噫,可谓难矣!”(《上曹俪笙侍郎书》)
        恽敬将明、清散文派别的弊病概括为“枪棒气”和“袍袖气”两类。“枪棒气”指文章“局”而“敞”,“急”而“锐”,失蕴蓄之美。这种弊病起于三苏,形成于王慎中,候朝宗、魏禧尤为突出;“袍袖气”指文章“余”而“支”,“缓”而“弱”,失刚健之风。这种弊病起于欧阳修,形成于归有光,汪婉和桐城派尤为突出。恽敬认为以散文“至正之体”为标准衡量“枪棒气”和“袍袖气”,前者之弊在于“过”,后者之弊在于“不及”。他希望后人创作散文能正确认识古文体式,不沾染“习气”,避免唐宗派的缺点而保持其长处;也可以摆脱唐宗派,“掸臂游行”,另辟蹊径。
        恽敬认为,自秦汉文章,至唐宋古文家、明代唐宋派、清代桐城派所创作的古文,其文体是一脉相承的,但是已经表现出“自厚趋薄”、“自坚趋瑕”(脆弱)、“自大趋小”的衰退之势。而“为支、为敞、为体下”的种种弊病皆根源于“其薄、其瑕、其小”,所以,欲振兴古文,就应当做到“积之而为厚”、“钦之而为坚”、“充之而为大”(见《上曹俪笙侍郎书》)。恽敬鄙薄南宋以来古文写作中的卑弱碎小文风,在《上举主陈笠帆先生书》中,他说:“自南宋以来,束缚修饰,有死文无生文,有卑文无高文,有碎文无整文,有小文无大文,韩子曰:‘想当施手时,巨刃摩天扬’。南宋以后止于水航之尺寸,粗细用心,而不想施手时,致使夷至此也。”恽敬希望,自秦汉文章家沿续至桐城派的端正的文体传统能够得以保持;同时又希望古文创作朝厚、望、大的方向不断开拓。他呼唤大手笔,呼唤“文章家”“尽其才与学以从事焉!”他要求自己亦为此而努力。 (责任编辑:人文常州)

------分隔线----------------------------
 
关于我们 全站搜索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版权声明 注册信息

总部客服QQ:2622593690    值班时间:周一至周日:早上 9:00~晚上 17:00
联系地址:常州市中吴大道1318号富邦广场一楼3008室    电子邮箱:wwwbujiao@163.com
座机电话:0519—88153365    手    机:15151989925  ( 苏ICP备110309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