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源(1794—1857),湖南邵阳人。29岁中顺天乡试举人,52岁中进士,自称“中年老妇,再作新娘”,表达对科举制度的不满。他20岁到北京,得交硕学名儒,问汉学于胡承珙,问宋学于姚学爽,又从刘逢禄受《春秋公羊传》,33岁为江苏布政使、湖南籍经世派官员贺长龄撰成名著《皇朝经世文编》一百二十卷,为湖南籍江苏巡抚陶澍筹划改漕运为海运大获成功。鸦片战争爆发,他发愤著成《圣武记》四十卷,又受林则徐委托撰成《海国图志》一百卷。魏源赞扬刘逢禄为“潜心大业之士”,决心大力发扬刘逢禄《公羊春秋》绝学事业。他著有《公羊春秋论》(上、下)、《董子春秋发微》、《两汉经师今古文家法考》等,以阐发今文经学的“微言大义”,张大今文学派的声势。并借助解释“微言大义”,吸收新思想,推动社会改革。他的《公羊春秋论》批评孔广森混淆公羊家法,重申董仲舒、何休对“《春秋》立百王之法”和三世说的历史进化观,大力发挥公羊学强烈的政治性和倡导变革的理论体系——公羊学的灵魂。龚自珍和魏源借鼓动学术思潮推进社会变革,把公羊学说与呼吁现实社会的变革密切结合起来。公羊学至此形成声势,显示出动摇正统学说权威地位和推动时代前进的力量。 魏源着力写了《诗古微》和《书古微》两书,把今文经学的复兴推向儒家经典更广阔的范围,掀起了清代学术思想变革的新高潮。 《诗古微》,系对西汉今文经学派韩、鲁、齐三家传授和解释《诗经》作系统考察。 长期以来,《毛诗》“美刺”说一直成为解释《诗经》的最高权威。《诗序》云:“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东汉郑玄云:“论功颂德,所以将顺其美;刺过讥失,所以匡救其恶。”自东汉至清一千多年,学者莫不遵奉“美刺”、“教化”之说。魏源《诗古微》态度鲜明地破除“美刺”之说,提出古代诗歌“自道其情”的新鲜见解。 1855年,魏源又撰成《书古微》二十二卷,对围绕《尚书》形成的学术思想提出自己新的见解。《书古微》成书前,清代治《尚书》的学者重点放在揭露《古文尚书》之伪;《书古微》成书之后,学者们关心的重点则是阐发西汉今文《尚书》的遗说,总经今文经学由盛到衰的历史教训。 由庄存与开创的清代公羊学,到他的外孙刘逢禄完成公羊学系列著作。刘逢禄的贡献还只就春秋经传范围内阐发公羊学的“微言大义”;龚自珍则对公羊三世说进行了革命性的改造,并发挥了公羊学说政治性、变易性的特点,把公羊学说与倡导社会变革、批判专制统治结合。刘逢禄和龚自珍两人的著作,均集中在今古文论争的重点领域。魏源的《诗古微》、《书古微》出,则提出了重新评价在《诗经》、《尚书》范围内今古文之间的优劣是非,进一步动摇了古文经学派的地位,壮大了今文经学派的声威。至此,常州学派不仅其成员突破了庄氏家族人员的范围,而且其影响已从常州走向全国。
(朱达明 朱剑虹) (责任编辑:人文常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