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常州打造常州人文第一的门户网站!
   
推荐内容
 
 
 
当前位置: 主页 > 龙城名人 > 名人名事 >

王裒与蓼莪禅寺(2)

时间:2013-05-13 16:01来源:人文常州网 作者:肖飞
他曾嘱咐堂弟王导挑选精壮后生继续南下,并招募义兵组成勤王之师,以北上抗击匈奴。当时他跟王导说:我虽与司马氏一家有杀父之仇,但是现在外敌入

       他曾嘱咐堂弟王导挑选精壮后生继续南下,并招募义兵组成勤王之师,以北上抗击匈奴。当时他跟王导说:“我虽与司马氏一家有杀父之仇,但是现在外敌入侵,生灵涂炭,我因有热孝在身,不能与你前往,诸位兄弟请受我一拜。”正因为有王裒此番安排,王导等人英勇善战,赶跑了匈奴人。王导等族人协助司马睿建立东晋,建都于南京。后说王裒托梦于王导,希望将其祠堂建于震泽旁,古代“震泽”即为今天的太湖。于是王导等宗亲为了缅怀、传颂其孝行,便邀请风水师在太湖边寻找风水宝地建祠堂,来到此地,发现了这块绝佳的风水宝地,便询问当地樵夫这是什么地方,樵夫说:“黄婆岭。”在吴语地区,“王”和“黄”不分,所以王导误以为此乃天意,遂在黄婆岭下建了王裒的祠堂。

        王裒的孝行感染了附近的江南民众,大家常来祭拜,随着香火的旺盛,渐渐由祠堂演变成了寺庙。因王裒生前常诵《诗经·小雅》中的《蓼莪》篇,而更名为“蓼莪禅寺”,黄婆岭也随之易名为“王裒岭”,又名“蓼莪山”。这就是王裒一生的孝行和蓼莪禅寺的由来。

        人生百行孝为先,父母深思大如天。“孝”字乃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美德,王裒用他一生的操行美德塑造了一个完美的孝子形象。他的孝悌之心、忠贞之志,深得历代王朝的推崇和敬仰。所以,王裒的“闻雷泣墓”,理所当然地载入了《二十四孝》,成为中华民族精神教育中的传统内容。

        蓼莪寺始建于东晋时期,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据说它比常州天宁寺还要早300多年。千百年来,蓼莪禅寺屡有兴废,然历代僧人屡毁屡建,其历史上也曾先后得到4位皇帝的6次拨款。

        明初香火还很盛,相传在明朝永乐年间是蓼莪禅寺最鼎盛的时期,曾有僧房百余间,颇为壮观,乃江南一座有名的古刹。明末寺宇倾颓,只存大殿三间。有僧瑞云从阳羡(今宜兴市)至此柱锡,带领徒众采山耘田,又得当地檀越龚修吾、龚卑吾的帮助,着手修葺佛寺。清初,瑞云的弟子恒一继续带领徒众辛勤地采樵耘籽,营建佛殿。顺治九年(1662年),他率徒众志坚、志德造弥勒殿;康熙元年(1662年),他率徒众不虚、戒如造天王殿;以后又陆续建大殿、斋堂等,并于康熙八年(1669年)立碑记建寺经过,重题“蓼莪禅寺”匾额。恒一不虚死后,觉如、戒如又修建了内禅堂等,恢复了蓼莪寺的原来规模。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三十五年(1770年)及嘉庆十六年(1811年),僧白峰、昇明、明彻等人又屡次修建改造。蓼莪禅寺最后一次严重的损毁是在抗日战争期间。

目前留有一口古井和一些石雕石柱。寺左有王裒墓,旁有古松双桂为数百年的古树。蓼莪寺左有王裒衣冠冢,旁有古松双桂为数百年的古树。墓前有邑令王公元烜为建碑铭:“晋孝子王裒之墓”。 清《武进阳湖县志》载:“墓侧有古松双桂,为数百余年物”。

         从古至今,蓼莪禅寺就受到很多人的崇拜,该寺多有名人题咏,“当时名公巨卿、文人学士过其地者,莫不俯仰留连,徘徊不止,而蓼莪寺遂为吾邑东南之着名巨刹也。”。该寺多有名人题咏,明解元苏州祝允明(号枝山)手书的“无事山家”匾额一块,明诗人杭淮有《蓼莪庵》咏曰:“五湖春色天际来,沙鸟风帆递往回。笑日野花幽近竹,久云风蹬冷侵苔。栖迟白首惟疏放,报答青春有酒杯。好事山僧老不倦,晚犹携客上高台。”

        离古井不远,有一巨大石碑,碑文依稀可辨,为清户部尚书江阴张有誉撰《蓼莪禅寺碑记》:“蓼莪寺才,武进新塘乡之东偏山谷之中之古刹也。前临震泽(即太湖),后枕梅堂。湖中七十二峰拱其南,锡(即无锡)之闾山、杨山、九龙(山)绕其北,水秀山明,幽奇旷远,形胜甲于一邑。”

        寺内原有有清宣统二年的“重修蓼莪禅寺碑记”。 有中华佛教协会原主席赵朴初先生绝笔题写的“蓼莪禅寺”匾额;还有上海佛教协会原会长真禅大师为该寺的题字“修复太湖蓼莪古寺,弘扬中华文化精粹”。 (责任编辑:DY)


------分隔线----------------------------
 
关于我们 全站搜索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版权声明 注册信息

总部客服QQ:2622593690    值班时间:周一至周日:早上 9:00~晚上 17:00
联系地址:常州市中吴大道1318号富邦广场一楼3008室    电子邮箱:wwwbujiao@163.com
座机电话:0519—88153365    手    机:15151989925  ( 苏ICP备110309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