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常州打造常州人文第一的门户网站!
   
推荐内容
 
 
 
当前位置: 主页 > 城市文化 > 常州文史 > 掌故篇 >

卞庄庵里那个尼姑(2)

时间:2012-08-23 10:43来源:人文常州网 作者:常州小城
良秀师姑嫌这副对联太空洞,而把它换写成: 也曾续史,也曾续经;瞻落落名山,博议书成,竹素双栖留只影 未敢言仙,未敢言佛,叹茫茫孽海,大家身

  “良秀”师姑嫌这副对联太空洞,而把它换写成:

     也曾续史,也曾续经;瞻落落名山,博议书成,竹素双栖留只影

     未敢言仙,未敢言佛,叹茫茫孽海,大家身在,柏舟一叶引迷津

     这副对联内容深奥、隐寓,村里人不解其中奥妙,但书法极佳,笔走龙蛇,观者无不啧啧赞叹。我没见过这副对联,就是看到,八九岁的孩子也是品不出什么味来的。舅公说了,我也只是听听而已。直到我插队到卞庄,有一个知青把那时的禁书《花月痕》借给我看,发现这副楹联,原来是“良秀”师姑从这本小说中原封不动地抄写下来的。这对联,是主人公韦痴珠为广汉华严庵庵主蕴空撰写的。蕴空俗名冯燕娘,丈夫是位饱读经史,博学多才的“太史官”,夫妻恩爱,可惜丈夫过世太早,燕娘悲痛欲绝,遂削发为尼,高坐禅床,足不出户达三十年。此联即是韦痴珠对冯燕娘一生遭遇的隐括。这副对联是什么意思,“良秀”师姑为什么要把卞庄庵原有的对联换写成这副?我们几个知青都弄不明白,也不敢问村上有文化的老学究和卞庄小学里的老师,怕惹来麻烦。后来分析,“良秀”师姑一定有其深意,联系民间对她身世的传说,很可能其中隐喻着她的遭遇,或蕴含着她的精神寄托和慰藉。

     换对联的事后,“良秀”师姑的声望在当地迅速高涨,村民们对她由生到熟,由疑到敬。而她仍然深居简出,我行我素,每日面对青灯古佛,念经参禅,过着超脱红尘、与世无争的生活。她对村民的态度是极其和善的,只要村民们有求,她总是尽力相助:她学过医,经常给村民治病,用围几十里的乡亲都称誉她为“活菩萨”。

     然而,在村民心目中,像她这样一位有学问又长得美丽的女人,  为什么要看破红尘当尼姑,仍然是个猜不透的谜。

抗战胜利后不久,卞庄庵来了金坛茅山的几个道士,当天晚上就把“良秀”师姑接走了,以后就没有了她的信息,一直到常州解放,卞庄村人也没有见到过“良秀”师姑。

  我插队时,卞庄庵里早就没有尼姑成了小学,但我也听到过关于“良秀”师姑的传说,有几个版本。

  一是说“良秀”是新四军安排在常武地区的联络员,她在东门集市上和商贩讨价还价,实际是传递情报;解放战争中,“良秀”受陈毅将军的指令,策反了江阴炮台,为取得渡江战役的胜利作出了贡献;解放后,“良秀”成为南京市政府官员,直到文化革命中被迫害至死。

  另一个版本是说抗战胜利后,“良秀”被金坛茅山道士接到苏北,接受陈毅将军指令,在策反江阴炮台中,被叛徒出卖牺牲。

  我更相信第二个版本的说法,要是解放后“良秀”还活着,她一定是会来卞庄庵的,一个那么善良的人,是不会忘记救她性命的老尼姑的,也不会忘记善待她的卞庄村村民的!

  当然,“良秀”师姑的故事只是故事,有点感动人而已;真正史实如何,我不知道,当年也问过几个村上的老人,也没有说出个所以然来。现在,村上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好像已经没有了,恐怕“良秀”师姑的故事要成为一个永远解不开的谜了。(文/常州小城)

(责任编辑:DY)

------分隔线----------------------------
 
关于我们 全站搜索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版权声明 注册信息

总部客服QQ:2622593690    值班时间:周一至周日:早上 9:00~晚上 17:00
联系地址:常州市中吴大道1318号富邦广场一楼3008室    电子邮箱:wwwbujiao@163.com
座机电话:0519—88153365    手    机:15151989925  ( 苏ICP备110309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