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国祥70岁,在琢初桥畔开了一家小店。昨天,他向记者展示了一条保存了70年的日军军毯,并讲述了背后的故事。 因年代久远,这条原本军绿色的毯子泛着褐色,只剩下约一半。“原来长2米、宽1.2米,这些年放在阁楼受了潮,破得太厉害的部分被我剪掉了。”徐国祥告诉记者,今年是抗战胜利70周年,他订了《常州日报》,最近,他看到本报大量有关抗战的报道,突然想起家里的这条军毯,以及另外两件已丢弃的日军物件。 心生怜悯,父亲给饥饿的日军钱和米 徐国祥老家在江阴市蒲桥街,祖上经商,父亲兄弟3人在街上经营米行、酒行、酱行。自记事起,他就经常听父亲讲有关日军的事,他还发现,家里有3样东西很奇怪,邻居、亲戚家都没有。 父亲告诉他,这是日军的东西。1945年年底的一天,父亲正在米行忙碌,突然来了几个日军,穿得破破烂烂,面黄饥瘦,就像叫化子一样,身上没有枪。当时,日本已战败投降,苏沪一带的日军都到上海等待坐船回国。 为首的一个军官模样的人拿出一床军毯、一块橡胶板刷和一只搪瓷盆,低头央求换点钱和吃的,毫无往日的威风。因徐家的店在街尾,出街要几公里才有人家,父亲估计他们已饿极,动了恻隐之心,给了他们几枚铜板、一些饭和米。 周围邻居得知后,没有人责备父亲,还经常到他家借板刷用。“凭心而论,日军的军用物资质量真不错。”徐国祥说,橡胶板刷用了10多年,直到猪毛全部掉光,板仍完好,被年少的他换糖吃了,搪瓷盆也用了10多年,搬家时因太破而丢弃。 徐国祥和父亲都养蜂,那条军毯就被他们带到野外垫在身下,用了将近40年。1984年,徐国祥结束养蜂生涯,才很少用到它。 家仇国恨,家族中近10人死于日军枪下 提到父亲和这段往事,徐国祥说,他理解父亲。 徐国祥的父亲出生于1910年,1994年去世,日军侵华时他正值壮年。他对徐国祥讲了太多日军的暴行,他本人也差点被刺死。 江阴地处长江咽喉处,是上海溯江而上的第一要塞,1937年,曾在这里发生了抗战中规模最大的海空战役。因其战略地位,日军在此屯重兵,经常下乡扫荡。徐国祥说,有一次听说日军又出动,家里人都逃到了乡下,60多岁的奶奶坚持留下看店。结果,日军闯入店中,喝完酒后用枪把酒罐全部打破,奶奶跪地连连求饶才逃过一劫。还有一次,日军闯进家里,抢完蜂蜜后,把父亲辛苦挣下的30多箱蜂叠在一起烧了,一把火点着了他家8间房子。 更险的一次是,有一天,住在隔壁的一名年轻妇女慌忙逃到父亲家,一个日军举着枪追进来,问父亲有没有看到“花姑娘”,听说“没有”,那日军举起刺刀扑来,父亲往后一跳转身就跑,日军在后面追。幸亏房子有好几进,父亲熟悉地形,最后从窗口逃了出去。 2010年,徐国祥修家谱,他看到老谱中记载,族中有近10人遭日军杀死,其中父亲的堂兄有两个儿子被杀,不得不招女婿以立门户。 物件虽小记录历史,好好收藏警示后人 徐国祥成年后迷上收藏,是我市火花收藏行家。在明白了收藏的意义后,对于丢弃的板刷和搪瓷盆,他一直深感遗憾,那块军毯虽然只剩下半条,他仍好好收着。他表示,如果有单位想收藏,他愿意捐献出去。 “这不仅仅是一条毯子,它是日军侵华罪证,更是中国人的善良见证。”徐国祥说,中国人以德报怨,在饱受欺凌后,还能以善良的行为对待当时的日本人,善待日军俘虏,收养日本遗孤,对于日本国内一些妄图歪曲历史的人来说,这条毯子,就是一记响亮的耳光。 他还精心收藏了大量反映抗战胜利的火花。9月3日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纪念日,老人说,每个人都应勿忘历史珍爱和平,他要想方设法多收藏些反映历史的物品,留给子孙后代更多见证。 (文/ 芮伟芬 祝悦) (责任编辑: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