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水粼粼织成网,两岸清清万株桑”,每当我哼起这首歌曲时,脑海里就出现了江南水乡那一望无际的桑田,还有那腰系桑篮,纤巧的双手在桑叶间飞舞采桑的蚕娘。 栽桑养蚕是江南水乡的一项传统副业。从小读唐诗时,就读过“桑叶隐村户,芦花映钓船”、“鸡犬散墟落,桑榆荫远田”这些传神的佳句。我年轻时,在农村当驻队干部,就认识许多心灵手巧的蚕娘。 养蚕是很辛苦的,每天深夜都要轻手轻脚地起来喂桑叶。头眠时要将桑叶切碎了喂,待到三眠开口就将整张的桑叶撒向蚕匾;到大眠时,就将整个儿的桑条连枝带叶放在地上就行了。这时蚕宝宝长大了,蚕具早已不够用了,小学放忙假,生产队的蚕就散养在教室内,七八间教室满屋都是蚕,走进学校,就听到一片“沙沙沙”的蚕吃桑叶声。 养蚕可真是累人啊,蚕娘们头眠二眠和衣睡;三眠开口,睡觉眯眯眼,吃饭不定心;大眠开口,“日不困,夜不眠”,日日夜夜忙不停。 蚕娘说:“养蚕不怕苦,就怕三眠之后缺桑叶。” 有一年遇到了养蚕的大年,蚕宝宝生长发育快,桑叶消耗多,事前估计不足,待到大眠开口,桑田里没桑叶了,只得派人到四乡八镇买桑叶,可这时桑园到处都光秃秃的,这可急坏蚕娘,虽说还有一些余叶,但也只能吃三天,乡村里已经出现了“倒蚕”现象,将活生生的蚕倒进粪缸、草塘地。 蚕娘们哭了,这可是她们忙了一春天的心血啊,难道真的会全军覆没? “倒蚕”可是一幕十分可怕的情景啊,满屋的蚕饿得在地上、桌上、蚕匾上昂着头到处爬,像是向人们乞食,可又不能煮饭给它们吃,没什么能代替桑叶。眼见只差几口桑叶蚕就能结茧,就能变钱,可这又有什么法子呢?这时,一位蚕娘穿上山袜、拿上桑刀对姐妹们说:“留下三位蚕娘在家,其余六位跟我上山找桑叶。” “七仙女”出发了,七位蚕娘经过一天一夜120里的急行军,来到江浙交界处的高山上,找到了10多株百年生的野桑,采集了上千斤桑叶,又急急忙忙往家赶。到山下后,雇了一辆小型机动车,三位蚕娘先将桑叶连夜往家运。 剩下四位蚕娘只能步行回家。已经是两天两夜不合眼了,走在后面的一位蚕娘,已经渐渐落单了。走着走着,她突然发现肩头上已经搭上一个“人”,是“人”可又不像是人,一是脚步不像,二是喘息声不像,她是山里人,知道遇上狼了。这位姑娘身高1.70米,体重150斤,她既是养蚕组的组长,又是村上女篮的投篮手。她知道这时候不能回头,她不慌不忙,运足体力,将手上的桑刀奋力往后一击,将狼头戳成一个血洞,恶狼嗷嗷地叫着往后逃去。 这时,这位蚕娘已经一点力气也没有了,她瘫坐地上,直到伙伴们回头找她,才将她救醒。蚕得救了,这可是蚕娘用命换来的啊! (责任编辑: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