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一户一灶”,有灶才是家。自古以来,尤其是农村,一般儿女结婚成家另立门户时,就算父母再穷,也要设法为他们砌上一座新灶台,我们常武地区俗称灶头,包括碗盆瓢勺刀砧板,一顶竹橱,还有一只存水的水缸。按土话说:灶格头必需的用具一样也不能少,还要请好灶家菩萨祭好了灶才交给儿女,还少不了要嘱咐交代一番,好好过日子等。 话说灶头,我们一天天的生活就是从灶头开始的。色香味俱全的美味佳肴,谁不心动,唇齿留香,舌尖上的滋味儿喂养着代代繁衍,生生不息。 就拿我老家的灶头来说吧,我们一代代的鲜活的日子就是从这座灶头上端出来的。我家的那座灶头还是父亲结婚成家另立门户时爷爷给的,虽然其间有过修缮改造,但是它依然不失为一座名符其实的老灶头,因为掐指算来至今已有70多年历史了,还是座三眼灶,就是一灶有三口锅,分外锅、中锅和里锅。外锅小,中锅最大,称斗十二锅,里锅比中锅稍小,称斗十锅,三口锅各司其职。我还记得在小时候,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时,由于兄弟姐妹多,家里很清贫,平时总是看到母亲在外锅煮上一锅山芋或南瓜,在中锅就清汤光水烧上一锅糊粥,里锅一般是作为烧猪食锅。在靠灶壁下方与锅沿的接壤处还砌有一只铁制的颈管,屈居在灶膛一隅,在烧饭炒菜时往颈管里灌满了水。颈管占锅的便宜,在烧锅时,时不时有溜向烟道的火苗顺便“舔”一下颈管,水也就慢慢地焐热甚至开了,在那个年代一天之中的干渴就靠颈管水了。 我家的灶头没有移转变更过主妇,一直是由母亲主勺的。我记得每天还是月明星稀的时候,母亲就起床了,她总是首先端起锅倒合在门口的场沿边上,然后用炒菜的铲刀呱嚓呱嚓刮锅屑灰,阵阵刺耳的声响总会把我从睡梦中惊醒,这时的我就会似醒非醒,跌跌撞撞梦游般地跑到门口篱笆前小个便。这时看到母亲又在河滩码头上洗刷了……炊烟袅袅,一代又一代,日子过得鲜活而平实。 随着时代的进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煤气、天然气走进了千家万户,灶头已逐步淡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或是退出了历史舞台。现在的农村,分家另立门户时,也不兴砌灶头了,尤其是现在的年轻人,就是有灶头也弃而不用了。开关一揿,旋钮一拧,煤气、天然气既方便又卫生,还环保。嫌灶头碍事,占地方,有的干脆拆掉了。就是我家那座老灶头也未能幸免,随着父母相继去世,也用不着了,因此在前几年回老家修缮房子时也就拆掉了。想着逝去的灶头,仿佛又看到母亲站在灶头前忙碌的身影,还有那弥漫着满屋的饭菜和锅巴的香味儿,虽然已是悠远的昨天了,但是它依然在记忆里飘浮。 (责任编辑: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