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祝被世界誉为比罗密欧朱丽叶更伟大的爱情悲剧,其发源地就是常州府宜兴县。明代大文豪冯梦龙《全像古今小说》第二十八卷《李秀卿义结黄贞女》开场白写了一大段梁祝故事:“又有个女子,叫做祝英台,常州义兴人氏……”,编了一个以祝英台为主角的较完整的梁祝故事。冯梦龙是苏州吴县人,吴县与宜兴隔太湖相望,想必是冯梦龙到宜兴善卷山一带考察采访而编就的。 粱祝故事在宜兴流传了1600余年,尤其作为真实历史人物的祝英台,更留下了众多历史足迹,如刻有"碧鲜庵"三字的庸唐碑,由英台故宅所建之善卷寺,还有按原样恢复的"英台阁"即祝英台读书处,祝英台琴剑塚等,均弥足珍贵,而传说中的胡桥、七里亭、马家庄等史迹至今仍在。可见,大约明代以前,宜兴民间已流传着生动而完整的梁祝故事了。 善卷洞是充满灵气的旅游胜地,历史上许多达官显贵和文人雅士慕名前来游览善卷洞,凭吊梁祝古迹。从我们手头古籍资料看,古人题咏宜兴梁祝的诗、词、赋就有100余首,有以下特点:一是时间较早,最早的是南齐,唐、宋、元、明、清,历朝有之,其中唐代李兵《题善权寺石壁》并序,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二是作者著名,有历朝重臣和文化名流,如唐代李螟、李郧,宋代薛季宣,元代倪赞,明代王签、邵贤、沈周、华察,清代陈维崧、吴骞等;三是内容忠实于史乘与文献记载,与宜兴的历史遗迹吻合,有吊古感怀的,有叙事赞叹的,而更多的是咏叹梁祝化蝶的,其中不少是梁祝文化中的上乘之作,不仅有很高的文学品位,而且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其中一些叙事诗用诗的语言讲述了完整的粱祝故事,给后人研究粱祝提供了重要的线索。明代学者王裤登在《荆溪疏》中更有这样的记述:"西久(九)五十里至祝陵,祝英台葬地。山人业采石,斧凿声铿铿,翠微破碎矣。"老先生在400多年前就担心"翠微破碎",既是对当时,亦是对后世的警告! 与史志和史籍记录同样有价值的是流传了1600多年的梁祝的传说和歌谣。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有人研究,60年代初期宜兴的文化工作者开始搜集整理。有描述祝英台、梁山伯、马文才等3个主要人物的各种传说,有以事件为主的各种传说,有化蝶成仙之后的各种传说,尤其是《十八相送》,都从各个不同的侧面述说梁祝故事,既生动有趣,又有浓烈的乡土气息。梁祝故事歌谣丰富多彩,主要是农村说唱艺人代代口授心记而得以流传,尤以宜兴地方特色的民间艺人的唱春词、说书、道情等形式流传,长短不一,朗朗上口,生动有趣。近现代宜兴地方戏滩黄(后为常锡剧)和说唱性的弹词,更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使梁祝故事得以厂泛而长久地流传。当今学者蒋尧民、缪亚奇、韩其楼、杨东亮、陈健、周梦江、路晓农、史国兴等人,在梁祝故事传说和歌谣的收集、整理上下了苦功夫,出了一批精品,并撰写了论证严密、论据翔实的一大批高质量的论文,将宜兴梁祝文化的研究和传播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清代光绪年间,邵金彪写《祝英台小传》,刊《宜兴荆溪县新志》上,虽以祝英台为主角,但将祝英台变成了"上虞富家女",背离了所有的史籍记载,且多有破绽,如在同一部《宜兴荆溪县新志》卷一中载:"山有碧鲜岩,为祝故宅,后改为寺,俗称善权寺"等。但邵却开了质疑梁祝故事发生在常州府宜兴县之先河,引发了众多争议。 从众多史料中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祝英台是真实的宜兴历史人物,梁祝读书处在宜兴碧鲜庵,此说已有相当的研究。梁山伯、马文才是否宜兴历史人物,或故事的原型人物是否在宜兴,在考证之中。 2、梁祝故事在宜兴流传了1600多年,从最初简单的记述,到有一个故事的梗概,再发展到今天成为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其中包含着历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丰富创造力。 3、梁祝故事的起因是祝英台挑战传统,要争取与男子一样获得受教育的权利,这和宜兴崇学尚礼、耕读传家的传统相吻合。 4、祝英台故宅在善卷山前,祝英台死后葬善卷山附近,祝英台故宅后改建善卷寺,这与国山、善卷洞"灵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5、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日有个观蝶节,梁祝化蝶后,国山及其附近四乡百姓,前来参加以祭梁山伯与祝英台的蝴蝶谷观蝶活动。 6、宁波人说梁山泊当过当地县令,是当地人,本身自相矛盾。谁都知道古代当地人不能当本地官,梁山泊确实当过当地县令,因此他肯定不是当地人。这与宁波有梁山泊衣冠冢,而上演化蝶悲剧的坟墓却在宜兴一致,因古人讲究落叶归根。 7、同样说“十三点”,同样是吴语区,苏州等意思是讨厌,只有常州是女子对喜欢的男子撒娇,而二+三+八=梁山泊,就是常州方言“梁山泊”。 因此,梁祝故事源于宜兴,兴于宜兴,梁祝文化深深扎根于宜兴大地。而宜兴一直为常州八邑之一,梁祝文化是常州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梁祝“十八送”故事中很多地名都在常州(武进),梁祝故事更是常州地方戏滩黄(常锡剧)主要剧目,常州人理应珍惜祖先馈赠的宝贵历史遗产。 (责任编辑: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