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常州打造常州人文第一的门户网站!
   
推荐内容
 
 
 
当前位置: 主页 > 城市文化 > 往事如烟 >

读书不觉已春深

时间:2020-04-23 09:44来源:未知 作者:卞优文
为了推动更多的人阅读和写作,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每年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

     为了推动更多的人阅读和写作,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每年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注重读书,流传着许多鼓励人们读书的佳句。如:“腹有诗书气自华”“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

     在今年“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本报“全民阅读·书香新北”系列推出“我的读书故事”专版,邀请五位新北区本土作家讲述自己的读书故事,进一步推动“书香新北”活动深入有效开展。

     人的一生,诸如职业、职务,总会有些变化,习惯、爱好也会变。但于我而言,喜爱读书却始终没变。读书,已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而“读书改变命运”这句话,用在我身上也是再恰当不过了。

     我出生农家,父亲念过三年书,母亲是文盲。小时候家里一本藏书都没有,但因为父亲是大队干部,家里有《新华日报》《红旗》杂志,有了一点阅读能力后,我最常看的就是这一报一刊。我的读书生涯,就是这样开始的。

     我真正喜欢上读书,并且朦朦胧胧有了当作家的念头,是进入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之后。上世纪80年代,是一个积极向上、充满朝气的时代,文学几乎成了全民爱好,尤其是年轻人,做文学梦的很多很多。中文系是南师第一大系,名师云集,在全国高校中文系里名列前茅。那四年,是我读书的黄金年代。对我一生产生最大影响的一本书——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就是那时候细读的。这本书像一扇窗,让我看到了外面的世界,知道了新中国是怎么来的,领袖们是怎样成长起来的。这本书也培养了我的胸襟气魄。这本书,其实不是去了南京买的,而是即将开学前,在我的老家——安家舍供销社买的。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花钱买书,是非常奢侈的。但考上了大学,那就不一样了。那时候大学录取率低,考上大学还是比较荣耀的。为了我去南京上学,家里特意卖了头猪,给我置办了新衣服,哥哥姐姐们也给了我不少零花钱。在那个辉煌的暑假,除了《西行漫记》,我还买了《红楼梦》和《古文观止》。多年以后大学同学聚会,回忆起初次见面,我下铺的老同学描述说,他拎着行李进房间,见一少年倚坐上铺,正在看一本书,封面上是一位吹军号的八路军战士。那便是我在看《西行漫记》的情景了,其时我才十七岁。

     大学四年,我最常去的地方,校内是图书馆,校外是新华书店。在我家如今七八千册藏书中,大学时买的书当然是不足论了,但在那时却是省吃俭用,尽了全力的。那时家里虽不宽裕,但我大哥当海军,已在部队提干了,经常给我汇钱,那些钱又大都进了书店。大概从大四起,我开始痴迷鲁迅,并加入了省鲁迅研究学会。想买一套《鲁迅全集》,摸摸口袋却没有能力,参加工作拿了第一个月工资,记得是54.5元,就毫不犹豫就买了一套1981版全集,花了30多元。有那么一段时间,我几乎每天必读鲁迅,不读就好像过不了夜似的。学校领导知道了,让我面向全校学生开了一次讲座,题目叫“伟大的鲁迅”。那时的学生单纯好学,讲座反响很好,后来又讲了一次,教室里挤不下,走廊上也挤满了人。巧合的是,我爱人当时也是听众之一。

     从读书的角度看,我是非常幸运的。大学毕业后,我在中学教语文。埋头读书,名正言顺;读书教书,相得益彰。而且高中语文教材里的篇目,大多数是名篇范文,钻研教材的过程,就是精读的过程,对于读书人来说,再没有比这更幸福的了。

     三十多年来,我从语文教师走上学校领导岗位,又从学校调到机关工作,岗位虽变,读书的爱好却没有变。而且在我内心深处,一直藏着一个梦想,就是年轻时的文学梦。2015年,我已年过五旬,一个偶然的机缘,我开始了文学创作,从此一发不可收。五年来,我在《钟山》《四川文学》《雨花》《青春》等杂志发表了中短篇小说9篇,在《钟山》发表了长篇小说2部。2016年加入江苏省作协,2019年加入中国作协。

     读书,是我的爱好,也成了我的习惯。读书写作,大概也将是我幸福余生的写照了。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新北区文联主席)

(责任编辑:DY)

------分隔线----------------------------
 
关于我们 全站搜索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版权声明 注册信息

总部客服QQ:2622593690    值班时间:周一至周日:早上 9:00~晚上 17:00
联系地址:常州市中吴大道1318号富邦广场一楼3008室    电子邮箱:wwwbujiao@163.com
座机电话:0519—88153365    手    机:15151989925  ( 苏ICP备110309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