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爸爸在大队粮食加工厂上班,常常跟着他跑,最喜欢的莫过于厂里一颗古柏树,古树周边零星的罗丝盖帽吸引着我好奇的双眼,这可是做羽毛键子的好材料,于是古树下的徘徊成了我儿时最大的乐趣。 四十年后,回到故地,寻找这块儿时的乐土,却是受人之托,原来在这棵大树下,见证了太多的历史故事。 我儿时所见的古柏原是茅山脚下阳山村的孔氏宗祠旧址,这里原来规模宏大,红墙黛瓦,第一进为大成庙,门口有一对石马,门上有大成庙匾,两侧是对联“四书世泽,东鲁家风”。第二进为大殿,用于祭祀、聚会。后进供奉祖宗牌位。距宗祠100多米有一石拱桥,桥头有石碑“官员人等在此下马”。官员必须过了宗祠后的公共墓地方可上马上轿。民国初年尊孔的康有为隐居金坛期间,路经宗祠下轿而过。1957年拆大成庙建阳山村小学,1968年拆剩余建筑建阳山大会堂。石马不知所踪。石桥也应拖拉机无法攀越而拆毁改建。当时准备锯倒天井中的800岁的古柏,但由于曲折不可用而放弃。虽然捡了活命,可是历经摧残已是奄奄一息。 古柏的经历就是这样曲折,更何况是中华大地第一姓之称的孔氏,北宋末年,宋都汴京陷入金兵之手。宋高宗赵构仓促南渡,在临安建立了南宋王朝。孔氏族长孔子第47代孙孔若古(孔传)随衍圣公孔子第48代裔孙孔端友,负着孔子和亓官夫人(孔子夫人)的一对楷木像南渡投奔南宋,被封于浙江衢州。孔若古之子孔端隐投笔从戎"仗剑从王事",入大元帅宗泽麾下,任文林郎江陵府观察推官.爱茅山福地山水,葬茅山西青城埠.其长子孔璩以从政郎江陵府观察推官任镇江丹徒县丞.辞官后赐家于金坛市西旸镇孔达(门楼下)村。孔璩生子孔抒,孔抒生子孔元良、孔元明和孔元贞。孔元明明经及第任江西转运司运干。 孔氏一支从此在当地绵延不断,目前金坛市西旸镇阳山村、对达村、共群村、棠梨岗村四村(今常州金坛仙姑村及西阳村)的孔姓居民有近1000人,均为孔元明、孔元贞之后。阳山最长的村民为106岁的孔子74代孙媳谢福英和84岁的孔子74代孙孔庆茂。辈分最小的为“维”字辈。 好在如今重视传统文化的人越来越多,在阳山村孔氏后人孔祥东经过十多年的辛苦努力之下,修复了濒临断代的孔氏家谱,建立了全国孔氏宗亲网,使得天下孔氏一家人的亲情得以续缘,传承优良的传统文化;但能够恢复孔庙是他也是大家的共同心愿。 偶然的机会,我与常州孔子思想研究会主任蒋浩谈及此事,他让我一定拍几张古树旧址的照片给他,于是就有了我与儿时乐土的相逢,在这中秋佳节团圆之时,我们回到故土,看望长辈,怀念先辈,缅怀先祖,一切的一切,古柏见证了所有历史,它沧劲的身躯旁又发出了新枝,也象征着生生不息的传承精神!也希望我们的心愿能够完成!文/郭双美 (责任编辑: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