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常州打造常州人文第一的门户网站!
   
推荐内容
 
 
 
当前位置: 主页 > 城市文化 > 往事如烟 >

梦绕情牵王下村

时间:2022-06-08 14:56来源:未知 作者:李寿生
站在登瀛桥上,不禁感慨万千。我那梦绕情牵的母校,成为我梦中绿色的希冀。
     这已是多年之前的事了。偶尔从报纸上看到一则短新闻“王下村中学已并入汤庄中学”,不禁为之一愣。提起原汤庄乡王下村中学,上了年纪的常州人都知道,这是上世纪四十年代就远近闻名的一所中学。民国初年,汤庄、薛家、吕墅、新闸、安家等十余个乡镇没有一所中学。1939年,乡贤邹寿庆来此创办“登瀛中学”,后在王下村殷家巷邹道龙的资助下,学校空前兴旺。从此,四邻八方的优秀学子纷纷来此求学,三载寒窗,晨昏苦读,从这儿考入省中、奔牛、前黄、丹阳等重点高中,嗣后又进入全国各地大学的,不胜枚举。我的三年初中生涯,也是在这儿度过的。虽然离别已有近六十年,听闻母校即将消失,刹那间,无数往事像星星一样在我记忆的天幕上亮了起来。
     1959年的夏天,我以数学100分的成绩考入王下村中学。从小学进入初中,一切是那么陌生,一切是那么新鲜,一切是那么别开生面。校园东侧,十余间青砖蓝瓦的教室连成一排,窗明几净,宽敞崭新,教室门口都有走廊环通,课桌板凳也焕然一新,全无小学教室的局促与斑驳。北面,依稀记得是一排平房的学生宿舍,宿舍后面则是礼堂与大操场。校园中心,那幢法国式的四间洋房别具一格,那是我们的校长与老师办公的地方,四周校舍围护,犹如众星拱月。在那时的街镇与乡村之间,矗立着这样一座洋气的学校,拿今天的话来说,堪称是乡村里的都市。老师告诉我们:王下村中学原名登瀛中学,始创于1939年9月,解放后,仍沿用“登瀛中学”为校名。1956年,学校由县教育局接管,成为公立学校,遂改名为王下村中学。说起王下村,有一次在登瀛桥畔,老师还给我们讲述了一段动人的故事。王下村原名登瀛村,桥因村名,或村因桥名,已无从考查。相传清高宗乾隆第六次下江南时,曾在登瀛桥遇难,躲藏于一位独身青年的家中。为报答这位青年的救命之恩,乾隆临别时将御服上五粒纽扣报恩于他。乾隆走后,那位青年拿着这五粒纽扣去典当,想不到当铺掌柜竟识得这是五颗宝珠——夜明珠、避水珠、避火珠、避风珠、避妖珠,价值连城,当即下窖。自此,登瀛村遂将村名改为王下村。王下,皇下之谓也。
     1959-1962年,是我国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三年初中生涯,在我记忆的银屏上是不灭的星星,在我生命的长河里是波涌的浪谷。难忘三载寒窗苦读,曾在凄冷的日光灯下度过多少个不眠之夜。老师的解疑释惑、同学的友爱帮助记忆犹新。难忘与同学们在学校的自留地——那块高高的河埂上种菜植竹,担水施肥,从小养成的热爱劳动热爱农活的习惯当从这儿始;难忘一路歌声去汤庄桥参加人民公社万人成立大会;难忘一次次跻身于人头攒动的操场上,翘足争看《铁道游击队》等影片,那“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的歌声,至今仍梦绕情牵,摇人心旌……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一切似乎都渐渐淡忘了。
     相隔了半个多世纪,树也多了六十个年轮,已经记不清那时学生究竟发多少粮票,吃多少定量。只记得夜自修后,到床头的网兜里抓一把家里带来的雪里蕻咸菜,用开水冲一碗菜汤喝之,倒也浑身热乎乎的。倘若睡前能啃支胡萝卜什么的,那就算是上等的夜宵了。
     酒,愈陈而愈醇,愈久而愈香;人,又何尝不是如此。越是久远的回忆,越是清晰与备感亲切。一次春节去薛家镇亲友家作客,我请儿子开车绕道王下村看看。不见了,当年叉着老鸦窝的许多虬曲高树;不见了,当年绿茵茵的操场与宏大的礼堂;不见了,那一排整齐的学生宿舍……学校旧址已被一家企业所替代,周边高高低低建起了一些民宅。漫步街头,河东一排街市在德胜河拓宽以后也已不复存在。
     站在登瀛桥上,不禁感慨万千。我那梦绕情牵的母校,成为我梦中绿色的希冀。文/李寿生
(责任编辑:DY)

------分隔线----------------------------
 
关于我们 全站搜索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版权声明 注册信息

总部客服QQ:2622593690    值班时间:周一至周日:早上 9:00~晚上 17:00
联系地址:常州市中吴大道1318号富邦广场一楼3008室    电子邮箱:wwwbujiao@163.com
座机电话:0519—88153365    手    机:15151989925  ( 苏ICP备110309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