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常州打造常州人文第一的门户网站!
   
推荐内容
 
 
 
当前位置: 主页 > 城市文化 > 往事如烟 >

西下塘:很多美好的故事都在这里发生

时间:2025-10-02 10:50来源:常州晚报 作者:吕洪涛
“西下塘与东下塘对应,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常州市地名办地名专家组成员包立本说。
 

    在常州,与东下塘相对应,还有一个地方叫西下塘。
    西下塘和东下塘一样,都和古运河有关,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兄弟仁爱和知恩图报的美好故事就发生在西下塘及其附近。
 
西下塘和东下塘一样,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走进南市河西下塘景观区,因地制宜打造的悬挑玻璃栈道映入眼帘,周边是精心保留的原有大树及灌木植被,老百姓可以在林下休憩、河畔小聚。
    “西下塘与东下塘对应,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常州市地名办地名专家组成员包立本说。
    西下塘地处西市河南岸,弋桥之西,东端现为建设银行,西端接西水关处原为“明城墙”。它与东下塘共同构成常州老城区重要的历史街区,与南市河紧密相连,是由文亨桥入西水关,经西、东下塘,穿城后出东水关的春秋运河的一部分。
    据资料记载,西下塘的历史可追溯至春秋时期,当时的运河为后世西下塘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后来随着城市的发展,这里逐渐成为重要的居住和商业区域。
    “在历史上,这里水运交通发达,是重要的水上通道,见证了常州漕运、商贸的繁荣。”包立本说。
    旧时,西下塘因紧邻天禧桥(弋桥,常州十景之一),景色优美,登桥可揽江南烟月之胜。它与东下塘一带曾是常州府的驿道,承载着悠久的驿道文化。这里也是众多名人乘船渡航的必经之地,留下了丰富的人文印记。
    近年来,我市在老城厢复兴发展中,结合市河整治与道路环境品质提升,对西下塘进行优化改造,以突出运河文化,促进南市河与古街巷的和谐统一。
    “西下塘有一个重要的遗址,就是西水关。”包立本介绍,西水关位于南市河与大运河交汇处,为明代新城西水门遗址。
    千百年来,运河经此处进入常州城,途径西下塘、东下塘东市河,穿越古城,并从东水关出城。这段运河,史称“前河”“漕渠”,现称南市河、东市河,是江南运河最古老的段落。
 
张家兄弟的仁爱故事就发生在西下塘
 
    “说起西下塘,我第一个人物想到的就是张太雷。”包立本介绍,西下塘是张太雷祖居所在地。
    据资料记载,张太雷祖居地是西下塘3号仁让堂,张太雷祖父、父亲均在此居住。以前,西下塘老墙门深宅大院中以张姓居多,仁让堂张家以兄弟仁爱传家,最为有名。
    据《毓秀钟楼地名考》介绍,仁让里位于城西河南,北通西下塘,全长约50米,巷内有仁让堂,取“仁让风行”之意,故名。1942年,张太雷母亲病逝于此。
    仁让里得名的背后,是一段兄弟仁爱的动人故事。据《武进阳湖合志》记载,清嘉庆年间,张悦(张太雷的高祖父)、张怡两兄弟幼年丧父,事母至孝,兄弟和睦。
    张悦有四个儿子,张怡只有一个儿子。分家时,张悦提出要分一半给兄弟,张怡却提出哥哥有四个儿子,要以五份分派,互相推让,受时人称颂。弟弟张怡先过世,张悦悲痛之余仍坚持分了一半家产给张怡的儿子。
    道光十三年,武进县令姚莹题赠“仁让风行”匾额,清代著名学者李兆洛书“仁让堂”三字堂额悬挂,仁让里巷名由此而来。此后,张氏多次捐助赈济灾民,受到朝廷表彰。
    2000年,随着西下塘、横兴弄地区的改造,仁让里不复存在。
 
西下塘附近的尚书码头,一段知恩图报的传说
 
    “除了兄弟礼让的故事,西下塘附近的尚书弄还有一段乐于助人、知恩图报的美德故事。”包立本介绍。
    进入常州市区的运河水,贴着城墙流到西水关处一分为二:一支流向广化桥,一支流向弋桥。流向弋桥的西下塘和西瀛里段,有一石驳码头,平台较大,被称为尚书码头。
     “老一辈没人不知道这里的尚书码头。”今年68岁的席建立是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长期关注常州大运河文化的保护和传统,曾写过有关运河的书籍。小时候,他家就在西下塘附近,所以对西下塘与尚书码头非常熟悉。
    “以前住在吊桥路附近的商业宿舍,走过来也就十分钟。”从小到现在,席建立对尚书码头都有着很深的感情。这些年来,他已经记得不多少次从尚书码头走过。后来长大了,席建立才了解到尚书码头的来历。
    原来,尚书码头和明朝初期六朝元老、曾任礼部尚书的胡濙有关。“据说,胡尚书回常时,这里曾是他歇船的地方。”席建立说。
    历史上,胡濙为官注重名声,先后辅佐明朝六位皇帝。82岁时,胡濙告老还乡。1463年,胡濙在常州病逝,终年89岁,朝廷追赠太保,谥号“忠安”。
    胡濙少年时家境贫穷,常到对面顺大粮店借钱。有一年年底,粮店发现少了一锭银子,怀疑是对门穷秀才胡濙拿的,就托人去问,结果带回一张字条,上写“此银疑我算我拿,何必再去冤别人。日后若有好转时,定当加息了此债”。粮店老板看了,不再言语。过了数天,粮店伙计在地板破洞中发现了丢失的一锭银子。粮店老板这才发现是冤枉了秀才,赶紧去赔礼,并送去一锭银子。胡濙妻子说,他已进京赶考去了。
    胡濙考中了进士,官封兵部尚书,荣归故里。妻子对他说:“对面粮店老板经常送钱接济我们,应当去回回情。”胡濙说:“应该去。”谁知粮店老板外出办货,不在家,胡濙便留下一锭银子和一张字条,几天后带着家眷上任去了。
    粮店老板回家后,打开字条,上面写着:“对人不可看貌相,是非总能分清爽。君子不念旧时恶,一锭银子人情长。”老板心中惊慌,只怪自己做事鲁莽。人家做了大官已去赴任,当面交还银子已不可能了,这样吧,拿这锭银子为他做点好事。于是,他在运河边修造了一个又阔又平的码头,以利街坊邻居上下岸或洗刷用,同时立碑一块,上刻“尚书码头”四字。
     “虽然这个故事是传说,但故事里却凝聚着常州人乐于助人、知恩图报的良好品质。”席建立说。   文/吕洪涛
(责任编辑:DY)

------分隔线----------------------------
 
关于我们 全站搜索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版权声明 注册信息

总部客服QQ:2622593690    值班时间:周一至周日:早上 9:00~晚上 17:00
联系地址:常州市中吴大道1318号富邦广场一楼3008室    电子邮箱:wwwbujiao@163.com
座机电话:0519—88153365    手    机:15151989925  ( 苏ICP备110309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