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〇一〇年春暖花开的季节,台湾彰化县田尾乡的林先生来常州。茶余饭后,聊起江南古镇,林先生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林先生到过几个古镇?” “江南六大古镇都到过。” “印象怎么样?” “蛮好的。”林先生对我说,“美中不足的是游客太多,到处都是人。” “作为旅游景点的古镇就那么几个,大家都往那里赶,人怎么会不多呢!” “常州有没有古镇?” “有。”我回答道,“历史上,常州的古镇蛮多的。” “哦。”林先生继续问道,“现在还有吗?” “有。”我告诉林先生,“不过,保存得比较完整的已经不多了。” “比如……” “城东的焦溪,城南的杨桥,城北的孟河……” “这三个古镇,哪个最有看头?” “各有千秋,难分伯仲。” “这次先看一个。”林先生说道,“今后有机会再看另外两个。” “那就先看焦溪吧。”我知道林先生比较忙,他说的“今后”,不晓得要到猴年马月;焦溪是我的故乡,三个古镇先看一个,我自然只会推荐焦溪了。 “行。”林先生可能因“焦溪”想起了台湾的“礁溪”,特地问了一句,“你说的‘焦溪’,两个字怎么写?” “常州的‘焦溪’,比台湾的‘礁溪’少了一个‘石’字傍。” “‘礁溪’,‘焦溪’,怎么会这样巧?”林先生感到有点惊讶。 “要说巧,这还不是最巧的。” “此话怎讲?” “常州原来有一个北港乡,后来改成了北港街道办事处。”我向林先生介绍道,“常州的‘北港’与台湾的‘北港’,两个字一模一样。” “我到常州也快十年了,这两个地方你怎么从来没有带我去?” “你每次来常州,行程都安排得泼泼满。”我回答道,“再说了,你在焦溪和北港又没有业务,带你去做什么呢?”林先生在台湾从事花卉、苗木、园林产业,这些年来常州,跑夏溪、西夏墅、尧塘、薛埠等花木之乡比较多。 “我对古镇也是蛮有兴趣的。”林先生对我说道,“看完了三个古镇,你再带我去北港看看。” 第二天,我陪林先生去焦溪古镇兜了一圈。 我们将汽车停在瑞云楼饭店门口,然后从南街开始,经过南下塘、东下塘、东街、中街、仇家弄、中街后巷、老新街,再回到瑞云楼门口。一路上,我们所看到的是一个破旧不堪、千疮百孔、门可罗雀、了无生机的古镇,是一个饱受历史沧桑、行将被历史遗忘和抛弃的古镇。 林先生除了感叹,还是感叹。 “焦溪古镇,怎么会是这个样子?” “你到过的江南六大古镇,在修缮或重建之前,基本上都是这个样子。”我对林先生解释道,“焦溪古镇的框架都在,老房子的数量也不少。弄好了,绝对不会输给周庄的。” “周庄有个大财主沈万山,朱元璋当年造南京城墙,有一半钱是他出的。”林先生问道,“焦溪也有像沈万山这样的名人吗?” “有。” “谁?” “焦丙。” “没有听说过。”林先生摇摇头。 “焦丙是朱元璋的老师,焦溪古镇的开山鼻祖。”我将焦丙与焦溪古镇的关系向林先生说了一遍。 元朝末年,江阴虞门桥有一个教书先生叫焦丙,被淮阴皇觉寺的方丈请去教小和尚唸书。当时,朱元璋也在皇觉寺做和尚,跟着焦丙唸了几年书。一三六八年,朱元璋建立了明朝。他想起当年教自己唸书的焦丙是个好人,就贴出皇榜寻他。焦丙揭了皇榜进京之后,朱元璋除了大鱼大肉招待他,还封他做了一个官。后来,因为焦丙对官场的某些做法看不惯,就偷偷的跑到焦溪东街头舜河边上,办了一个私塾。焦丙肚皮里东西比较多,人缘又好,附近的老百姓都乐意将小孩送过来唸书。由于“塾”与“垫”外形相似,有些乡下人就称“焦塾”为“焦垫”。因为“垫”与“店”读音接近,又称“焦垫”为“焦店”。清朝初期,人们为了以水克火,改称“焦店”为“焦溪”。 (责任编辑: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