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文史专家、常州市名人研究会常务理事庄小虎教授,因突发心肌梗塞,经抢救无效,于20日下午5时去世,享年63岁。庄小虎教授生前致力于文史研究,主编出版了《毗陵庄氏家谱》,参与编写了《书香常州》、《常州青果古巷》等书籍,并参与主编了《人文常州》、《吴地文化》等刊物,大量文史研究文章散见于各种报刊,为常州文化事业的传承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去世是常州文史界的一大损失,为此,本网刊发一组庄教授生前为《常州青果古巷》所撰稿件,以示沉痛悼念。
青果巷是常州城内唯一还保留着原始风貌的历史文化街区,小桥流水人家,为典型江南水乡古城风光。小巷虽然显得破旧简陋,但墙门里弄,窗棂檐瓦,仍旧呈现出江南市井的风情。行走其中,仿佛穿越时光隧道,让人们感同身受着旧日的生活情趣,老常州们难免会想起青果巷的历史画面…… 青果巷南首有驿桥跨运河古道,运河古道从西门水关蜿蜒入城,沿城墙内侧,一路过西水关桥、驿桥、中新桥、新坊桥、元丰桥,从东门水关出城,与运河主道汇合。两岸人家,靠水而居,柳风骀荡,荇藻飘香。尤是驿桥至新坊桥一段,右为东下塘,左为青果巷,世居商贾官宦闻达人家,著名的有唐荆川、盛宣怀、李伯元、赵元任、刘国均、瞿秋白、史良等故居,深宅大院,毗连邻接,古木掩映,一派幽静古雅景象。每到黄昏时分,妇女儿童到码头浣衣嬉水,棒槌之声此起彼伏,月光之下,人影憧憧,教人油然想起李太白“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的诗意。瞿秋白绝命诗《梦回》:“山城细雨作春寒,料峭孤衾旧梦残。何事万缘俱寂后,偏留绮思绕云山。”想来他的绮思中亦牵连着对故乡风情的眷恋。 旧日青果巷的每天,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都是这样的周而复始,犹如走马灯一般地旋转和上演。 当东方显出鱼肚白色,青果巷的粉墙黛瓦在晨曦中逐渐显露轮廓的时候,青果巷就响起早起人们的清朗的脚步声,小巷热闹的市井生活就开始了。这时候,古运河里咿呀的橹声、巷里辘辘的车轮声、卖早餐的小贩的吆喝声便开始热闹起来。运河边的码头和巷中的井台,有人在挑水、吊水、淘米、洗菜,弄口的老虎灶也在生炉子,烧开水,袅袅青烟在巷子里弥漫开来,与流动的晨雾交织在一起,使青果巷笼罩在朦胧的氛围里,来往的行人就好象在海市蜃楼中出没,很有一种飘渺如仙的感觉。
天色大亮之后,最闹忙的还是运河边的蛤蜊滩,通往常州四邻八乡的班船满载着客人,来的来,去的去,水手在挥篙,人们在呼唤。还有许多载满菜蔬农副产品的船只,家庭主妇挎着竹篮,小心地走上颤巍巍的跳板,在船主人的自卖自夸下,一边挑拣,一边还价,由于都是街坊邻居,卖者又是老面孔,经过讨价还价,卖的人爽气,买的人放心,只见家庭主妇手拎着菜篮子回家时个个兴高采烈。 一到中午,青果巷里,一切市声都归于沉寂,只有阳光树影静静地投射在金山石铺就的巷道上,偶尔有一只小狗跑过,留下几下汪汪的吠声,把小巷反衬得格外的安谧宁静。 如果在夏天,运河边的蝉声时远时近,把巷中昏昏欲睡的人们送入酣甜的梦乡。这时候,那些卖野菱的上场了,“要买野菱伐——”,这极具诱惑力的吆喝,带着江南水乡的风味,抑扬顿挫,潇洒悠扬,在安静的小巷上空回荡,分头钻进那些本来就不肯老实睡觉的小孩耳中,他们的耳朵开始敏感地竖了起来,当过滤的讯息获得确认后,他们的口水便不自觉地淌了下来,就悄悄地从自己躺着的长凳或门板上爬起来,从自己的扑满里倒出几分硬币,左顾右盼,一溜烟地跑出门买野菱去了。 (责任编辑: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