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主沈笺如今年66岁,他告诉记者,这栋一百多平方米的房子建于明朝,祖上是安徽人,来常州做官,便在这里盖房。其余5个兄弟姐妹先后离开老宅,住进高楼,沈笺如则是留守者。 许多人劝老沈搬家,他总是摇摇头:舍不得搬走。 从出生起,便在老宅子里生活,沈笺如的生活习惯也是“巷民”习惯。天蒙蒙亮,就起来倒马桶。黄梅天,看看地砖潮了,就知道要下雨了。橘皮不扔,挂在阳台上晒晒,留着烧肉。屋角放着的几个小坛子,里头是老沈腌的萝卜干,尝一块,又甜又脆。 “这个房子曾经很热闹,我祖母、父母亲、还有我们兄弟姐妹6个。但渐渐地,人越来越少了。”祖母给沈笺如的影响很深。直到现在,家里还放着各式各样的蒸笼、屉子,重阳糕、米粉团、蒸馒头,这些都是祖母手把手教会的。“蒸重阳糕的那个屉笼已经有百来年历史了。”沈笺如说。 还有一个原因是,他不喜欢高楼里的人际关系。在青果巷,街头巷尾大家都认识,相互串串门,聊聊天,一起晒晒太阳,都是常有的事。到了高楼里,门一关,谁都不认识谁…… 在这种老巷子里,找到一两家传统的手艺店并不难。午间小憩后,他们纷纷开始了一天的第二波忙碌。 巷口做买卖的老板把萝卜丝装在袋子里,来回在木板凳上碾压脱水,下午好直接和着面粉下油锅,炸出一只只金黄灿灿的虾饼。小吃自不在话下,麻糕店,老远就能闻到那熨帖的味儿,一口咬下,芝麻粘脆皮儿;靠晋陵中路巷口的臭豆腐,外脆里嫩。 手工棉鞋、修鞋、编织,都是巷子里经营多年的手艺活儿。 近巷口的一爿小店,大门径直开着。中年女人麻利地把细线穿过珠孔。店里,栩栩如生的小动物、经济实用的笔筒、置物篓,摆满架子,琳琅满目。 陈菡是土生土长的常州人,20多年前嫁到了青果巷。十多年前下岗后,她找过许多工作,2007年到上海学习珠艺后,重新定位,把家里的一部分空间改装成门面房,做珠艺,创业。每天9点钟开门5点钟收摊,数下午的时间最忙。 “你是没看到,以前每到下午店里就坐满了人,全是来学珠艺的。”以前,社区还专门在这里开办了培训班,陈菡免费培训的学生至今已有几百人。 夜晚,老巷子里夜归人 青果巷的夜在炊烟灯影里到来。 巷子里的“夜生活”,可短得很,从下午4点半到晚上7点半,左右超不过3小时。天一黑,大家都钻回屋里看电视去了。不过白亮的路灯下,隔一段,还会有零星一两个坐在家门口闲聊的。拐进巷子深处,半导体音乐从门缝里传出。 青果巷16弄。巷口的一对老夫妻,一个看报一个织毛衣。不一会,老太太起身,开始准备晚饭。“不管春夏秋冬,我们都是5点吃饭。吃完饭到门口坐会,汏把浴,看看电视就睡了。” 晚上6点半,闹忙的时间已经过去,巷子渐渐恢复平静。而青果巷78号,张洪新家的蔬菜铺前却依旧车水马龙。 老板娘邓雪正在择青菜,忙着准备一家人的晚饭;大儿子张庆辉刚刚下班,把包放进屋后开始帮忙;张洪新则忙着招呼客人,偶尔还闲聊几句。“基本都认识,每天来买的熟客多。” 从安徽来常打工多年,张家一直以卖菜为生。2006年在这边租了房开起了蔬菜店。一般早晨和傍晚出摊,营业到晚上9点,卖得比菜场里要便宜些。“有的人晚上下班了,还会特地到这边转转,这时候能拿到‘折扣价’。”而此时,青果巷的大部分人已经进入梦乡。 晚上卖菜间隙,国家大事也成了他和客人们的谈资。“老张可爱国了,以前还卖日本南瓜,日本豆腐,现在不卖了,”客人说,前阵子,他还特地在店门口挂了块牌子宣示主权。 (责任编辑: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