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完了十里三状元,本期嘉泽故事来讲讲这里流传至今的美丽传说。在嘉泽士渎港,有一条被称为“孝感渎”的小河,得名于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二十四孝》中的一个故事——卧冰求鲤。 宋《咸淳毗陵志·古迹》载:“孝感渎在县西南七十里(大明乡)。晋王祥与继母寓此,卧冰得双鲤,故名”。嘉泽人因此相信,王祥就是当地乡民,传说中的故事就发生在嘉泽。 卧冰求鲤的故事最早出自于干宝的《搜神记》。晋朝人王祥,幼年丧母,跟随父亲生活。后来,父亲再娶朱氏为王祥继母。继母对王祥并不慈爱,经常在父亲面前数落王祥的不是,而王祥却始终以孝相待。 继母特别喜欢吃滆湖的鲤鱼。有一年冬天,继母生病想吃鲤鱼,可天寒地冻,滆湖结了冰,根本找不到鲤鱼可买。王祥只得脱下衣服,躺在结了冰的湖面上,用自己的体温融化冰层。也许是感动了上苍,不一会儿,冰块化出一个窟窿,两条鲤鱼跃出水面。继母吃到了日思夜想的鲤鱼,没过多久就病愈了。此后,一家人感情剧增,继母精心照料王祥的生活,王祥也不负众望,当上县令,又一路升至太尉、太保。 王祥的故事很快在十里乡村传为佳话,人们都赞他是世间少有的孝子。有诗颂曰:“继母人间有,王祥天下无;至今冰水上,留得卧冰模。” 不过,关于“卧冰求鲤”的出处,历史上始终存在争议。嘉泽退休校长徐双全说,王祥的籍贯有一说为山东临沂人,临沂城北白沙埠镇至今还保存着王祥兄弟的住处,称为“孝悌里”。 还有一种说法是,临沂王祥的后人王俊被朝廷封为永世侯,永世县就是如今的溧阳一代。到此定居后,子孙繁衍,逐渐有人定居到嘉泽。他们追慕祖先王祥的品格,便把卧冰求鲤的故事嫁接过来,将自己生活的村子定名“卧鲤滩”,把离家不远的一条河称为“孝感渎”。 不论哪一种说法才是历史真实,卧冰求鲤的故事在嘉泽乃至整个常州影响深远。常州民俗研究者张一农,多年前曾在东门小学附近的海潮寺隔壁寻到过当时已经破败的王祥庙,庙里有一正方形的青石板,隐约可见一鱼状黑影。而常武地区至今仍然保留着用猪头、公鸡、鲤鱼三牲祈福祭祀的传统,鲤鱼的用法就源于“卧冰求鲤”,寓意立世之德,且用滆湖鲤鱼更为虔诚和灵验。人们也相信,王祥仕途顺畅与当年卧冰时见到“鲤鱼跃起”相关,因此滆湖鲤鱼也成为了福临、仕运的吉祥活物。据说,后来凡是郡内学子参加科考,都要拜一拜鲤跃龙门的图来求高中。每到逢年过节,滆湖鲤鱼必然成为抢手货,身价也随之水涨船高。 (文\谈必行) (责任编辑: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