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社区每个月都要去看看这些老建筑,看看它们是否存在火灾隐患,建筑结构是否受损,文物使用人是否变更了文物既有用途等。”11月5日,青山路社区的社工张烨带着记者一一走访这些老建筑。 小小的大圩沟,现在有10处老建筑,在8年前都被确定为文保单位。其中,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有8处,分别是德义桥、青山路232号茅宅、孟家弄2-4号张宅、大圩沟64-66号陈宅、大圩沟60-62号方宅、大圩沟59号民宅、大圩沟3号任宅和临清会馆。 孟家弄2-4号张宅,朝北的大门是石库门,一走进去,就看到中国民居建筑中的代表作——长窗,通透明亮。2楼的铁护栏,主人为了加强保护,还加装了玻璃护罩。比较特别的是,这家还有一个楼阁形的挑阳台。 大圩沟60-62号方宅建造于1948年,坐西朝东,存一进房屋,砖木结构。这是有常州风貌的乡土建筑,常州式半矮门。 临清会馆,又名临清木业公所,建于1921年,是我市仅存的木业会馆,2011年省政府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存回字楼和朝东二层小楼各一幢,其中的回字楼,为民国时期较有代表性的中西合璧回形转楼,一楼的彩色玻璃窗户特别靓丽,镶嵌在长窗上,二楼在走廊上方挂着宫灯,做工精细,古朴典雅。阳光透过窗户照进来,给这幢百年建筑增添几许亮色和暖意。 大圩沟另外还有两处清代的古建筑,分别是土地庙和天地坛。 天地坛始建于宋朝,后重建于清朝,在外面就能看到山墙上采用了观音兜这种建筑形式,里面尚存一对精美门枕石。老一辈的常州人应该还有印象,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一天地坛庙会是常州大北门青山桥节场,这里热闹非凡。 梁思成说,一座建筑更能见证一个城市的变迁和发展,它不仅仅是建筑,亦是文明是文化的见证和传承。当我们在欣赏这些老房子的时候,也在思考,如何把这些老建筑保存下来。 凃贤平 张海韵 沙杨图文报道 (责任编辑: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