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常州打造常州人文第一的门户网站!
   
推荐内容
 
 
 
当前位置: 主页 > 城市文化 > 往事如烟 >

父亲的“养猪经”

时间:2016-11-27 13:09来源:未知 作者:周召平
父亲离我而去近一周年了,每每怀念起他老人家,就会想起在那生活条件特别艰苦艰难的岁月里,用他那擅养猪的特长改变全家人生活条件的历历往事。

      父亲离我而去近一周年了,每每怀念起他老人家,就会想起在那生活条件特别艰苦艰难的岁月里,用他那擅养猪的特长改变全家人生活条件的历历往事。

      选优质的猪秧子来饲养。在我十五六岁的时候,父亲曾带我去金坛县城的城东小猪行买过小猪秧子。为了起早买小猪秧子,父亲头天晚上就带我住进了城里。第二日天刚麻麻亮的时候,父亲就将睡意正酣的我叫了起来,带着麻袋和扁担来到了人声嘈杂、猪声鼎沸的小猪行。面对一只只粉嫩嫩哼哼唧唧的小猪,几乎所有的我都能够看得上,而父亲却不是这样。只有面对那种秃嘴、大耳、大肚的,他才会上前仔细辨看,毛色、肤色、体型,仔细瞧完了还要用手去抱一抱,看看这小家伙遇到陌生人是否温顺。这一切都结束以后,他才开始与卖主攀谈。父亲首要的问题不是价钱,而是问卖主平常喂的都是什么饲料。如果听说喂的全是精饲料,父亲一定会悄然离开,任凭卖主怎么招呼,他也决不回头。我对父亲的如此挑剔十分不解,他大概是看出了我脸上的表情,就一路走一路把选猪秧子的秘诀一一传授于我。秃嘴的猪拱猪圈力量小,耳朵大的猪将来体型大,肚子大的猪吃得多长得快,温顺的猪放在一起不易抢食打架,吃精饲料的小猪,我们穷家庭养不起。经父亲如此一讲,我才豁然开朗,原来捉小猪秧子有如此多的道道。当然,这只能算作是他个人的感觉和经验,是不是百分百科学真是难以说清楚。

      为猪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那时,很多村民家里养猪用的都是垫圈,就是用晒干的泥土块一层一层地往猪圈里垫,猪产生的粪便全都和泥土混在了一起,这样的猪圈无疑是臭气熏天,不利于猪的生长。为了改善猪的生长环境,父亲在上世纪70年代初,请来一名瓦匠师傅,忙了将近一天时间,为两头猪建起了一座水泥猪圈。从此,猪圈里的粪便就被打扫进入墙外的粪池,猪圈卫生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只要有空,父亲每天早晚都会去猪圈打扫两次,而且还要端几盆水把猪圈冲一冲,使猪圈特别干净。夏秋两季蚊蝇特别多,严重侵扰影响着猪的生长。父亲就让我们姐弟妹三人去割野蒿子,用干草在下面点燃放在猪圈前熏蚊蝇,并让母亲把猪圈的门用水纱布蒙上,防止蚊蝇进入。同时还用敌敌畏定期去粪池灭蚊蝇,防止它们大量滋生。到了寒冷季节,水泥地面特别凉,父亲母亲总要为两头猪多准备些干净的稻草叶子,垫在它们的身下。稍有点潮湿,父亲母亲都会将其拿到外面晒干或者换上新的稻草叶子。即便是再寒冷的天,猪们也能够感到特别温暖。

      为猪提供美味可口的饮食。在那连人都难以吃饱的岁月,要想给猪吃多么好的精饲料是难以实现的。父亲的做法是粗粮细做,让猪吃上既饱肚子又容易消化的食物。夏秋季节,野外打的猪草、山芋藤、萝卜缨、南瓜、白萝卜、山芋是猪们吃的主打食物,为此,父亲总是要求大家将猪草、山芋藤、萝卜缨切得特别细。母亲早早烧好一锅猪食盛在猪食桶里以后,父亲总会用一根长柄铲子来回地搅,然后再把手伸进桶里去捏,无论是烧好的南瓜、白萝卜还是山芋,父亲都会用手将它们彻底捏碎,然后再端去喂猪。按他的说法就是,手能去抓说明这猪食已不烫,将它们捏碎,是担心成块的南瓜、白萝卜和山芋中间还是烫的。猪一旦吃了过烫的食物会使食道受伤而影响生长。夏天是狗尾巴草和牵藤草长势最旺的季节,在离我家不远的茶园和山芋、黄豆地里这两种草有的是。父亲就要求我们设法多割些,经晒干以后,再加工成草糠。这些糠并不直接用来喂猪,而是要把它们放置在一个缸里将其发酵后再做饲料。这些带有酒糟味的草糠,猪特别爱吃,只要把它们倒入猪食槽,就见两只猪立刻起身并排站立,然后是一阵阵突突突的声音,尾巴也一直在摇个不停,吃得格外欢畅。这些带酒糟味的猪食,猪吃了以后,也更容易入睡,差不多一吃完,就会安静地去躺着了。吃饱了就睡的猪,不长膘是不可能的事。

      经常为猪梳身挠痒痒。猪身上会起皮屑,皮屑多了的时候,猪会主动地靠着墙或者猪栏前蹭痒痒。父亲每见到此情景,一定会拿来木梳和篦子为两头猪精心梳理。他是一会儿用梳子梳,一会儿又用手指在猪的下巴和腹部挠痒痒,几乎是从上到下把猪全身梳、挠个遍。用不了多大会儿,只见刚才还站立着的猪就慢慢地躺在地上张开嘴巴,叹口大气,眯起眼睛呼呼噜噜地睡上了。看到梳理挠痒痒会在猪身上有如此的奇迹发生,我有时也好奇地学着父亲的样子给吃饱以后的猪们挠痒痒。手指接触到猪下巴还没有挠几下,猪就想开始往地上躺了。

      那时很多村民家养的猪时常会拱栏拱圈,几乎很少有闲着的时候,由于消耗了过多的体力,这样的猪是长不出好膘的。为此,大家都要给猪用粗铅丝穿鼻子,尽管比较残忍,但的确使猪们安静了许多。而我家的猪由于喂养得法,从来没有发生过穿鼻子的现象。

      生产队每年的八月末都要把每家每户的猪过一次秤,然后按猪的总重量奖给每家每户相应的稻谷,这是因为猪粪要全部归生产队所有,所以得给予适当的奖励。每到这一天,一定是我们全家人最开心、最引以为自豪的日子,因为在全生产队二十多户人家中,我们家养的两头猪一定是最肥最壮的,多少年来一直是冠军,年底所奖励的稻谷当然也是最多的。由于猪养得特别好,到了下半年来我家看猪的村民也格外多,他们看了无一不啧啧称奇。好玩啊!猪肚子都快拖到地了,猪背上好蹲瓷盆了,眼睛养得都要眯起来了,这猪少说也得有个二百三四十斤,唉!我家哪天要是也能养上这样的猪就好了!总之,所有来的人都是羡慕、称赞、惊奇。

      上世纪70年代,我们家人多劳动力少,仅母亲一人从事农业劳动(父亲是村小学民办老师),是全生产队首屈一指的超支户,可由于年年有两头大肥猪可以出售,使得我们家每年都能积攒些钱购买建材,通过近十年的不懈努力,全家终于在1979年国庆节期间变三间茅草屋为三间大瓦房,彻底改变了我们全家人的居住环境和条件。

      父亲的“养猪经”,改变着我们一家人的生活,这段历史我们将永远铭记在心! 

(责任编辑:DY)

------分隔线----------------------------
 
关于我们 全站搜索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版权声明 注册信息

总部客服QQ:2622593690    值班时间:周一至周日:早上 9:00~晚上 17:00
联系地址:常州市中吴大道1318号富邦广场一楼3008室    电子邮箱:wwwbujiao@163.com
座机电话:0519—88153365    手    机:15151989925  ( 苏ICP备110309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