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30多年前的事。每年收稻子以后,生产队总要安排一二块队里地势较高、灌溉不畅的田,不种荷花郎(紫云英)不种麦子,留下钎土墼(音jī,这里指夯实的土块)。通常土墼长约36公分,长、宽、高之比为3:2:1,每块约25斤重。 每个生产队都有个把长者是钎土墼的行家,把持着每一道工序。钎土墼的田必须是湿的,既不能太干,又不能烂,耕牛踩上去能留下半个牛脚印深时正好。于是,大水牛就拉着队里几百斤重的大碌碡,几噶几噶、几噶几噶,来来回回、来来回回,滚啊滚、滚啊滚……一天、二天……直到地里只能看到浅浅的牛脚印,最好每块土墼上都留下三个以上的牛脚印。这就说明滚均匀了,滚结实了,可以开始钎土墼了。 行家脚踩划线刀,手拿鞭子赶着牛,依着稻根并凭借自己的经验,划出一条深深的笔直的竖线,第二条线以此为基准便好划多了。然后划横线,在一根木头上相距24公分钉两个钉子,再装上长柄,接着只在划好竖线的地方横着划个印子。再有二人手握装有断刀的木棍,一人一脚对着印子合力踩下断刀,一块块土墼的长、宽就定型了。 土墼的高度就要看行家的手段了。但见他握一把大平铲刀,这铲刀根部稍上处结了一根绳子,绳的另一头系上一根棍子,有三个壮劳力并排拉着,行家把铲刀顶上,三个人“嗨唷”一声齐出力,一块土墼便诞生了。把这块土墼向旁边一侧,反复如此,一片土墼就整整齐齐排在田里了。到土墼晾干至吃得消堆放的硬度,就必须及时堆土墼,要不一下雨,田里积水后立马还原成一田的泥。 这集体钎的土墼,是生产队分给社员私人养猪垫暖圈的。队里不允许养汤圈,汤圈就是现在的水泥圈,用水冲冲的,汤圈的猪粪肥力没有暖圈的强。当时种地几乎没有化肥,都是靠有机肥料,每个养猪户猪是自己的,但猪圈灰是要全部给集体的,队里会算一定的报酬给养猪户。暖圈就是每天将干土墼敲碎,撒到猪圈里,猪在上面拉屎撒尿,加上猪睡觉垫的乱稻草,让猪在里面踩,发热发酵,时间一长,猪圈灰就是肥力最好的有机肥料。 队长按各户养猪的数量分配土墼,各家各户都会抢在下雨变天前堆土墼,并用稻草盖好,堆在田埂上晾干。待彻底晾干,各家又会抽空把土墼挑到家门口再次堆好盖实,这要垫一年的猪圈。 土墼还可砌墙造房,很多人家的山墙,横墙,柴屋,猪、羊圈都是用土墼砌造的。在我们乡下,土墼有大、中、小三种,只有大土墼是在田里直接钎出来的,中、小土墼是用泥和点水,用脚踩匀、踩粘,用一个固定的木模子脱出来的。土墼墙里面用泥土一涂,石灰一粉,倒也坚实漂亮。外墙面则须在泥土中加上麦稳(麦壳、麦芒和短的麦叶)粉上,这样就更经得起风吹雨打。土墼墙厚实,加上稻草屋面,冬暖夏凉,在那没有电,更没有风扇、空调的日子里,这样的房子俨然“避暑胜地”。 记得那年腊月底了,大家在忙生产之余还兼顾为过年作一些准备。我们家该准备也都准备了,但妈还在犯愁:家里柴火紧张,存了些碎煤球想过年用来煨点什么却没有炉子,买个炉子吧又舍不得。我灵机一动,在灶台旁横墙边用两块土墼一竖,中间留个炉膛的位置,找几根细铁棍往上一横,再将另外几块土墼拼拼接接,一个煤球炉子垒成了。过年过节煨煨笃笃派上了大用场,平时当张小桌子放放东西也很合用。这只小炉子一用就是十来年。 (责任编辑: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