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出生之前,老家的门牌是青果巷16号。随着本人的成长、时代的变迁、城市的改造,和平路95号、反帝东路120号、东风中路19号、和平南路126号、和平中路……路名、门牌变来换去,这座光绪年间建造的老屋也被拆来拆去,直到最终消失在城市改造的大拆大建中。 在那个讲究家庭成份的年代,老家隔壁公办的新坊桥小学是进不了的,于是我就只能进了东风小学,当时这个民办学校的校舍按年级分别散布在青果巷、天井巷和古村。从此,我走进了青果巷,童年的理想、青年的希望,都从这里起航。 现在想来,当时这个民办学校,是为满足上世纪50年代初我国人口生育高峰过后带来的入学高潮而建立起来的。普通的民房,简陋的条件,比起自己成年后上山下乡到山区所见到的学校还要差一点。入学之初学生还需自带小板凳,课桌用长条木板搭成,黑板是水泥砌制的。碰上下大雨时,弄堂内的积水深得使你无法走路,我有趟还为此急得掉眼泪,还是一位好心的清洁工阿姨主动背我涉水进了学校。 我的同学大多来自青果巷、天井巷、周线巷和古村等周边地段。当年的小学生学习很轻松,放学后是不用急着回家做作业的。于是,每当放学后,我便陪着同学过街穿巷,到他们家或是游玩或是一同做功课。天井巷内的顾姓同学家对面有一口水井,大热天时,同学们喜欢到他家取来棉线拴上小瓶子,吊上一点冰凉的井水,捧在手里、含入口中,犹如吃了冰淇淋,感觉美滋滋的。然人一多,秩序一乱,影响了在此淘米洗菜汰衣裳的大妈阿姨们,她们就吓唬说,快快滚蛋,再不走就找你们老师告状啦!于是,同学们便带着各自的收获,一哄而散。 真没有想到,这口水井居然与我先祖有关!近年,有关方面需要天井巷内这口已有700多年历史的元朝水井的资料,并告知它与我曾祖父有关。我在天宁区档案信息网的《近现代人物传略》上,居然查找到了我曾祖父的相关资料。再经查询,我的老祖宗还曾经先后在大井头、青果巷、天井巷、雪洞巷、马元巷、正素巷、麻巷等地义务开井107口。青果巷内至今尚遗存的十几口井,已经变成了宝贵的历史遗产。去年夏天,我随本地媒体寻访这些老井时,始知学校旧址西侧位于清代常州画派创始人恽南田后裔恽鸿仪故居内(也是本人姑妈家)那口井栏圈周围被绳子磨得滑溜溜的,密布着一条条深深凹进去勒痕的圆井,也是曾祖父的功劳之一。不过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由于背着家庭出身不好的包袱,我们家中很少谈及我的曾祖父,年幼的我对其更是知之甚少。直到最近,当自己整理出相关历史资料时,才对故人有了新的认识。妻子也透露了一个装在心里几十年的秘密,当年她在东下塘某机关上班时,门卫师傅就对她说过,杨家人蛮好的,他家祖上在民国大旱之年义务开了不少井,这一带老百姓都说他是好人。看来,我俩的良缘也与此了解有一定关联吧。 我6年的读书经历,始终荣耀相伴:连任6年班长、中队长、大队委员,外出参加市、区少先队活动,作为旗手(旗杆是自家拿来的晾衣杆),本人总是走在最前列。当然,也留下了身心的创伤——深宅大院内光线欠佳,造就了自己的近视眼;因为出身不好居然上不了初中,小学毕业就失学!所有童年的理想碰上了“文革”,就此破灭。 有意思的是十多年后,经受了“文革”动荡、上山下乡滚一身泥巴的我返城进厂务工,回到青果巷后重新燃起了求知的欲望。我走上了自学之路,尽管也计划每月要买上几本书,但毕竟囊中羞涩,仅限于购买少量的自学必需的数理化教科书,大量的其他门类的书籍还需依靠图书馆。而当时市图书馆的借书证是紧俏品,好在我小学时代的班主任老师恰在青果巷内的区文化馆任职,我要借多少书都可以。 这位比我大不了几岁的老师,自己祖上也是青果巷中大户人家。我家中人多地方小,业余时间要找个清静的学习场所,就去老师那里。师生共同探讨家事、国事、天下事,老师经常说,现在“文革”已经结束,百废待兴,这个时代还是读书重要,鼓励我继续求学。历时三载,我终于在小学的基础上自学完了中学六年的课程,考上了职工大学,圆了求学之梦,从此也改变了自己的人生。 (责任编辑: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