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河沿是常州西门的一条老街,从南运桥沿河一路向西,蜿蜒连接马公桥,全长约两公里。从1958年9月开始,我一直在南河沿居住、工作和生活,前后有8个年头。屈指算来,离开南河沿已有58年,自去年春夏之交开始,我便常常选择独自去南河沿散步,走走看看,寻觅旧迹,回忆往事。 还清晰地记得1958年9月,大炼钢铁时期,我在市税务局钟楼区税务所所长工作岗位上奉调到南河沿地区,创建财税耐火材料厂,任党支部书记。工厂四易其名,1959年3月与第一耐火材料厂合并,改组地方国营常州电瓷厂。1960年2月,又升格水利电力部常州电瓷厂,在新闸扩建新厂房。新厂建成搬迁,在老厂原址又成立了常州日用瓷厂,工厂隶属关系和所有制不断变化,但我在南河沿工厂的工作和职务未变,见证了常州地方陶瓷工业的发展进程,直到1964年底调市“四清”工作队才离开瓷厂。 我自筹建财税耐火材料厂起,就把家也安置在了南河沿。那是在离工厂不远的南河沿208号,租一间民房,约20平方米,一住就8年多。在此结婚成家,生儿育女,经历了父亲病故、妹妹在省常中三年走读、1962年爱人下放农村劳动等一系列变故,我的青年时代就在南河沿匆匆度过,留下了深深的回忆。 曾经的南河沿是一条老街旧巷,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南河沿一带有很多工厂、学校,如常州油厂、武进水利机械厂、常州梳篦社、常州瓷厂、轻工机械厂、牛奶场、红大机械技校等。旧时南河沿为石板铺成,路面比较狭窄,上下班时间,行人车辆十分拥挤。每天上午10时左右,一批做梳篦的农民,背了一个青布包裹,到梳篦社去交货;到了傍晚时分,又有一批郊区农民,背了一箩筐的青草饲料送到牛奶厂,这是当年特有的景象。 南河沿曾经行人如梭,自行车、小板车夹杂其间,而平行的南运河黄金水道运输更是繁忙。南运河是常州通往宜溧的一条重要的水上运输线,当年河面上南来北往舟船密集,犹如过江之鲫。轮船从早到晚汽笛长鸣,满载着盆钵罐缸,还有毛竹、粮食、木排、农资化肥,或停泊,或经过,船只的碰撞声,船工的吆喝声也不绝于耳,那分热闹和繁华,绝不逊色于大运河。 五十年过去了,如今在南河沿老街漫步,已不见了普济桥,而南运桥也长高了不少。走过长沟弄,尚见武进水利机械厂遗址的铭牌;又过陆家巷,常州油厂旧址已成残垣断壁,再过大弄就到了勤业桥。 原先的梳篦社、牛奶场已拆迁成为勤业桥了,桥下人家的门牌是南河沿120号;穿过勤业桥,是勤德家园外的绿地,我原来居住的南河沿208号也变成绿地,而居住的河对面的新中布厂的厂房依旧存在。就在我旧居附近的绿地,新修建了一座仿古牌坊,上书“西蠡古渡”四个大字,牌坊正反面分别有“半步春秋存蠡水,一船风月过延陵”和“偕涴女一叶渡舟离江东,随少伯五湖踏浪过西蠡”的楹联,一边还建有“待渡亭”(如图)。这个景点的建设应该是出自纪念春秋时期西施和范蠡渡河的典故,很有诗情画意。沿河垂柳倒挂,绿树成阴,不少市民在此休闲垂钓,十分幽静。 光阴如箭,岁月易逝。弹指一挥间已过五十年,南河沿老街旧貌依稀可辨,已成为城西地区少有的原生态老街旧巷了。而南运河和大运河一样,历经荣华喧嚣后,已日趋平静,惟有清水长流。 (责任编辑: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