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常州打造常州人文第一的门户网站!
   
推荐内容
 
 
 
当前位置: 主页 > 城市文化 > 往事如烟 >

母亲造屋

时间:2018-07-02 13:28来源:未知 作者:吴子鸣
我母亲10岁来做童养媳时,一大家子11口人还借住在别人家的一间屋里,后又被迫搬到庙里。直到民国十五年(1926年),全家人含辛茹苦、省吃俭用才造了三间瓦房。

    我家世代贫穷,在我爷爷、奶奶手里,上无片瓦、下无寸土。我母亲10岁来做童养媳时,一大家子11口人还借住在别人家的一间屋里,后又被迫搬到庙里。直到民国十五年(1926年),全家人含辛茹苦、省吃俭用才造了三间瓦房。父母在和伯父母分家时,按“哥东弟西”的分家传统,分到了西边的一间,破得连门都没有,屋顶没有芦网,直接用瓦盖盖,叫“冷摊屋”。冬天落雪,北风一刮,家里都是雪。直至我母亲在上海当奶妈后有了点钱,才盖上了瓦网。

    1937年11月,小日本打到了我的家乡,鬼子不仅枪杀了我的爷爷,还把一家人辛辛苦苦造起来的瓦房烧了个精光。我父母从外面逃难回来时,看到房子烧得只剩下两根火烧木头,油瓶滚在灶膛里,屋基地上草比人还高。只好先搭了一个披屋,弄两根火烧木头架架,勉强好搁一张铺睡觉。后来又如燕子衔窝般,扩大成了五架屋,四周用煤灰砌到半人高,上面用草盖一盖。后来村里人家有大小不一的青蛋石和瓦卖,母亲和父亲决定拆了重砌,又“嘎吱、嘎吱”一担担挑回来,总算有了一间瓦屋,面对面可架两张铺,中间得侧着身走,床底下养了一只猪,墙角砌个独眼灶,一张破桌子放在灶门口,上头吊一张碗橱,下面是鸡圈。这年冬天,母亲生下一个女孩,由于墙壁无钱粉刷,冷风从洞里直窜进来,家里冷得像冰窖,靠墙边的马桶冻住了,生下的女孩也被活活冻死了。

    对此,母亲有切肤之痛,改善居住环境成了她一生矢志不渝的追求。为了攒钱造房,她每回生了孩子都要去上海做奶娘或帮佣,农闲出去,农忙归来。她生了六男五女,这样的上上下下奔波生活达26年。那时,去上海的交通极不方便,上车下车、上船下船真是千难万难,但她大包小包总想多背一点归家。自己省吃俭用,把积攒的每一分钱寄回家中,同在一起帮工的亲戚曾笑着对她说:“你把手指头断断一起寄回家吧!”到新中国成立时,她终于将积攒的钱换了20担稻,打算建房用。可是,父亲和母亲此时产生了分歧,父亲受千百年来传统观念的影响,坚持先买地,后造房。恰在此时村上有户人家要卖地,他家有个人在外当国民党兵,被解放军俘虏后成了“解放兵”,把即将土改的信息告知了家人,可我的父母还蒙在鼓里,土地刚到手就被土改,20担稻就这样白白送给了人家。但母亲并没有因此而气馁,生下我后她又一次忍住分离的痛苦去了上海,用血汗钱买了一间屋木料,沿着邻居的山墙筑起了一间茅房。到了1954年,终于和我大伯家合造了三间瓦房(我家两间、大伯家一间)。造房时,母亲为了借钱,不知受了多少闲气,流了多少眼泪。

    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们兄弟先后参军提干,家境渐渐好起来,母亲手中的余钱也多了起来,但她从不瞎用一分钱。她常说:“有时要想到没,丢掉了叫化棒勿忘记了叫街时。”她依旧省吃俭用,进城都自己带饭,从不进饭店,不买一分钱零食吃。她除了置齐家中的日常用品,又先后11次重新修建了房屋。1998年,86岁的母亲再一次坐了拖拉机,从城里拉回了梁、木椽和砖瓦,将三间老屋屋面全部扒掉,竹椽换上了木椽,芦网换成了网砖,粉刷一新,至今滴水不漏。进入新世纪,母亲已经88岁了,但她还有一桩心事未了,她见村上许多人家都住上了楼房,一心要亲手建两间楼房。她把从牙缝里省下来的积蓄全部投入建房,在挖地基、砌墙、上梁、盖瓦的几个月里,没有睡过一个囫囵觉,每天夜里12点钟起身,用柴灶烧满十几瓶开水,坐在门口等匠人和小工来,这些匠人都伸出大拇指称赞她:“88岁造楼房,溧阳面上好算第一了。”我们兄弟也顺着她的意愿给予大力支持。曾有人劝她有钞票还是买点吃吃,她却回答:“我还想住上十年呢!”想不到竟一语成谶,她老人家正好在新楼房住了十年,2010年12月15日11时22分与世长辞,享年98岁。 

(责任编辑:DY)

------分隔线----------------------------
 
关于我们 全站搜索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版权声明 注册信息

总部客服QQ:2622593690    值班时间:周一至周日:早上 9:00~晚上 17:00
联系地址:常州市中吴大道1318号富邦广场一楼3008室    电子邮箱:wwwbujiao@163.com
座机电话:0519—88153365    手    机:15151989925  ( 苏ICP备110309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