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常州打造常州人文第一的门户网站!
   
推荐内容
 
 
 
当前位置: 主页 > 城市文化 > 往事如烟 >

运河·老街·小卖部

时间:2021-07-21 11:47来源:未知 作者:李 芸
开门见河,轮船航行,火车鸣笛,这大概就是我从小到大未曾离开的家乡。
  开门见河,轮船航行,火车鸣笛,这大概就是我从小到大未曾离开的家乡。

  她,没有大都市的喧嚣和紧张,没有小山村的窘迫和潦倒,她是恰到好处的安宁!

  小时候,运河边的路是不平整的,常常拉着小伙伴在河边搬砖砌灶烘山芋,溜到停靠在河边的小船上玩探险,最后在大人的呵斥中灰溜溜地回家,心中约定下次继续。

  长大后,经历了拆迁,经历了河道拓宽,运河边的路越来越宽敞,从石子路变成水泥路,没有了烘山芋的地方,少了玩探险的热情。这条路,变成了老年人饭后散步的好地方。

  但,这片土地,我依然热爱!

  离开这里唯一的四年,是上大学的时候。我骄傲地向每一位同学介绍,我是在京杭大运河边长大的。那时候想着,要去大城市闯闯,坚决不回来,却连壁都没碰到就回来了,没有远大的志向,只有对家乡的依赖与习惯。

  留在家乡的10多年,也见证了这片土地的变化。我不是一个大格局的人,我不知道10年间这座小镇的工业产值增加了多少,我只知道这里的马路变多变宽了,这里的生活环境变美了,这里打工的人越来越多,这里的家人更亲切了,这里的大运河更美丽了。

  你习以为常的城市,正是别人眼中的风景;你来来回回走了无数次的小巷老街,也许正经历着别人的故事。

  老街上,有我羡慕的爱情!

  北直街曾是横林镇最热闹的一条街道,短短百来米的街道,北靠沪宁铁路,南接大运河,承载着老一代横林人美好的记忆。在这里,住着一对老夫妻,都已年过90,已经携手走过70多载。从古老的木门走进,有前厅,小院,后厅,偏房。傍晚时分,没有灯光,一切显得很静谧。墙上挂着老照片,最显眼的便是那张“钻石婚之喜”,两位老人戴着大红花,满脸幸福。这对父母包办婚姻下过着AA制生活的老夫妻,经历了抗日战争火烧工厂的逃亡,文革时期被批斗流落街头的窘迫,见证了差不多一个世纪的轮回。一段小巷,一个小镇,一座城市的变迁,对于他们而言,就是口袋越来越满,距离越来越近,出行方便,购物便捷,生活越来越安逸,而节奏越来越快。

  童年,云边有个小卖部。

  上世纪80年代,横林桥下有个铁皮房子,那是一个小卖部,经营的阿婆是个能干善良、热心肠的人,附近的小孩子都喜欢往铁皮屋跑,因为有糖吃,因为有阿婆疼。阿婆丈夫早年去世,一人撑起一个家,拉扯大5个孩子。她做过大队厂厂长,做过妇女主任。她不识一字,凡事全靠脑记,生病自己扛,有苦自己吃,像极了张嘉佳的《云边有个小卖部》里那个用拖拉机载着失恋落魄,一张保单都卖不出去的刘十三回云边镇的顽固外婆。如果说《桂香街》里的许巧珍是小巷总理,全常州人的骄傲,那么这个阿婆,应该是这家人的宝。阿婆没有任何荣誉和奖杯,她平凡而伟大,受全家人的爱戴,晚年有子孙的不弃和相伴。一个家庭,一个小镇,一方水土的变迁,对于阿婆来讲,就是铁皮小屋变成固定杂货铺,橘子汽水升级为百事可乐,咪咪虾条还在,而当年的小孩已经长大,各奔东西,为生活而奋斗,为这座城市增添了新鲜血液。

  纵横交错的交通,平地而起的高楼,干净宽敞的马路,盛世装扮的公园,绿化点缀的街道,热闹繁华的夜景,大概这才是大多数人见证这座城市、这个小镇大变迁的正确打开方式。可曾想,那些遗落在犄角旮旯的小文件,才是真正的生活。文/李 芸

(责任编辑:DY)

------分隔线----------------------------
 
关于我们 全站搜索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版权声明 注册信息

总部客服QQ:2622593690    值班时间:周一至周日:早上 9:00~晚上 17:00
联系地址:常州市中吴大道1318号富邦广场一楼3008室    电子邮箱:wwwbujiao@163.com
座机电话:0519—88153365    手    机:15151989925  ( 苏ICP备110309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