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常州打造常州人文第一的门户网站!
   
推荐内容
 
 
 
当前位置: 主页 > 城市文化 > 人文论坛 >

漫话常州方言(5)

时间:2011-06-08 09:08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旧时的常州方言分尖音和团音,因古音见系声母字和精系声母字在细音前不同音,所以尖与坚,西与希,九与酒,精与京,接与结等读音也有尖团音的差别

        旧时的常州方言分尖音和团音,因古音见系声母字和精系声母字在细音前不同音,所以尖与坚,西与希,九与酒,精与京,接与结等读音也有尖团音的差别。但现时的中青年,由于社会交往的日益频繁,受教育的程度逐步提高,以及受普通话的较大影响,中青年一代的口音起了一定的变化,大都不能区分尖音和团音了,有逐渐向普通话靠拢的倾向。
        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在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等领域的活动中,常州方言和其他吴语一样,吸收了很多普通话的成分,如“日记”,“电灯”,“电话”“感觉”等等成为常州方言和普通话共有的词汇。有些字只能文读而不能白读,大都是从普通话里吸收而来的。同样,有些常州方言也逐渐地为普通话所吸引。如“尴尬”,“吃勿消”,“触霉头”,“顶真”等等也成为方言与普通话的共同成分。
        常州方言和其他吴方言一样,一些不适合社会需要的词语在逐渐地被淡忘,以至消失,如旧称“自来火”、“洋灯盏”几乎没有人使用了。一些新的口语、流行语逐渐被社会所认同,成为新生的方言流行语。如“大团结”、“工农兵”、一张分,以及大排挡、外来工、打工妹、农民工等。      
        用吴方言写作的作品相当丰富。鲁迅、茅盾、叶圣陶等许多著名的作家,出身吴方言区,他们许多重要的作品大都是以吴方言地区人民的生活为背景的,在其作品里,就使用了许多吴方言词语。在他们的作品影响下,许多吴方言词语进入了普通话,成为普通话与方言的共同成分。
        常州人李宝嘉(伯元)先生(其故居在常州青果巷),是晚清时期我国著名的谴责小说家,其作品《官场现形记》中,运用了大量的常州方言词语,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我国文学史上“不曾有过的,千奇百怪的,惟妙惟肖的官场丑闻图”。
        在当代作家中,常州人高晓声先生,在《李顺大造屋》、《陈奂生上城》等文学作品中,也较为得体地把常州方言运用到其作品中,读后使人倍感亲切和认同。
 
        普通话和方言的关系:
        大家知道,普通话是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的我国现代汉语的标准语。因此也可以这么讲,方言是普通话的基石,普通话是在方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我国的一种共同语,就是现在普通话还在不断地吸收方言中鲜活的成份充实自己,没有方言就没有普通话。2005年我到北京拜访我国著名语言文字学家,出生在常州青果巷的百岁老人周有光先生,周老讲:“现在是双语社会,我们在国际上双语是汉语和英语,在国内是普通话和方言,在家可以讲方言,在外面要讲普通话。”周老给我亲笔题词:“现代国家是双语社会,既要普及国家共同语,又要爱护地方方言。研究方言是进入语言学的大门”。
        因此我认为在正式场合,公众场合要讲普通话,在家里,在亲友之间用方言交谈就更有一种温馨的感觉。
        结束语:        
        讲好普通话,不忘常州话。


                          2009年5月14日在文亨社区讲稿(文/范炎培)

(责任编辑:人文常州)

------分隔线----------------------------
 
关于我们 全站搜索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版权声明 注册信息

总部客服QQ:2622593690    值班时间:周一至周日:早上 9:00~晚上 17:00
联系地址:常州市中吴大道1318号富邦广场一楼3008室    电子邮箱:wwwbujiao@163.com
座机电话:0519—88153365    手    机:15151989925  ( 苏ICP备110309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