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常州打造常州人文第一的门户网站!
   
推荐内容
 
 
 
当前位置: 主页 > 城市文化 > 文史研究 >

常州骈文派(2)

时间:2011-08-11 10:35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3、比上述骈文家年轻或辈份稍小,涉世稍晚的当时著名骈文家,还有:刘嗣官、董其诚、董佑诚、方履篯、洪符孙、洪齿奇孙。这也应当是常州骈文派成

        3、比上述骈文家年轻或辈份稍小,涉世稍晚的当时著名骈文家,还有:刘嗣官、董其诚、董佑诚、方履篯、洪符孙、洪齿奇孙。这也应当是常州骈文派成员;
       上述三方面的成员,我认为还都是常州骈文派的骨干成员。李兆洛和孙星衍则还是常州骈文派的理论家。
       (三)常州骈文派组织形态的特征
       上面已经说了,常州骈文派当时并没有开宗派,因此,从它的组织形态看,其成员之间没有严格的师承关系和师门家法。跟阳湖文派一样,他们之间的联系和纽带首先是“父教子”。如洪亮吉和他的两个儿子洪符孙、洪齮孙。父教子的关系是不言而喻的。其次是“兄带弟”。如董其诚、董佑诚兄弟,哥哥带弟弟,弟弟学哥哥,受哥哥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洪符孙、洪齮孙兄弟亦是同样的关系。
        父教子、兄带弟是亲属、血缘关系的纽带,而常州学子大多数是地理环境决定了的街坊邻里关系。街坊邻里天天见面,有的还是同学,他们在相同的社会环境和学术气氛中必然相互影响、相互学习,共同切磋研究学问,在这种交往中,街坊邻里成了志同道合的朋友和同志。跟阳湖文派一样,这两种形态是常州骈文派成员之间组织形态的特征,是维系他们的纽带,既是宽松的又是牢固的;既是无形的,又是有形的。
        二、常州骈文派的理论建树
       (一)关于骈文的渊源问题
        常州骈文派认为骈文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诸子百家散文。秦汉以致诸子百家散文均为骈散相间、亦骈亦散的一种文体。常州骈文派理论家李兆洛说:“秦汉子书无不骈体也。”(《答庄卿珊》·《养一斋文集》卷一八)。
        诚然,“一骈到底”(即中间不间有散行散句)的骈文起源于两汉,成熟于魏晋,至南朝齐梁达到了高峰。唐代中叶兴起的古文运动,把骈文和散文这两个概念对立起来,反对骈文,复兴古文。唐代古文运动提出的“古文”,实际上是韩愈等文士针对“时文”即魏晋以来形成至初唐、盛唐仍然流行的骈体文所提出的一个概念。与“一骈到底”相对应,我称它为“一散到底”(即散行散句中间不间有骈俪四个句)的散文。这个“散文”的概念,即“古文”的概念实际上已不是“先秦两汉时的单行散句、没有规定形式的文体”了。其区别点在于先秦两汉散文,本来就是“骈散相间”(融通骈散)、“亦骈亦散”(骈散结合)的散文。它并不是与“骈文”相对立的“散文”,而是“包容了骈文的散文”。曹虹同志在《阳湖文派研究》(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101页)一书中也说到“无论经子还是秦汉文,都是骈散相间为用的。”然而,唐宋古文运动提倡的“古文”,则是排除了骈俪四六句的散文。
        常州骈文派把骈文的源头追溯到诸子百家、秦汉散文,这就是说:诸子百家、秦汉散文不仅仅是唐代古文家要恢复的“古文”的源,而且它本来就是骈文的源。“唐代古文”把骈文跟先秦散文对立起来是人为的没有根据的。
        常州骈文便是打通骈散(融通骈散、骈散相间)、骈散结合(亦骈亦散)的一种文体。是“包容了骈文的散文”;也是“包容了散文的骈文”。它源自先秦诸子百家散文。
        (二)关于“骈”、“散”关系问题
        自唐代中叶古文运动兴起,否定骈文以来,宋、元、明各代均争论不休。这种争论,至清代尤为激烈。清代“拒骈”的意见,以桐城派为代表。因为桐城派自康熙朝方苞起,直至乾嘉年间桐城派第三代祖师爷姚鼐,这康、雍、乾三代一个多世纪一直处于文坛的“统治地位”。故“拒骈”的意见和思潮,如唐、宋、元、明一样,也似乎是“多数派”的意见。姚鼐说:“古文不取六朝人,恶其靡也。”(见姚鼐《古文辞类纂》卷首《古文辞类纂序目》)。桐城派后辈骨干曾国藩说:“溯古文所以立名之始,乃由屏弃六朝骈俪之文而返于三代两汉。”(曾国藩《经史百家杂钞》卷首)。梅曾亮则直斥骈文“如俳优登场,非丝竹金鼓佐之,则手足无措。”(《柏视山房文集》卷五:《复陈伯言书》) (责任编辑:人文常州)

------分隔线----------------------------
 
关于我们 全站搜索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版权声明 注册信息

总部客服QQ:2622593690    值班时间:周一至周日:早上 9:00~晚上 17:00
联系地址:常州市中吴大道1318号富邦广场一楼3008室    电子邮箱:wwwbujiao@163.com
座机电话:0519—88153365    手    机:15151989925  ( 苏ICP备110309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