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常州打造常州人文第一的门户网站!
   
推荐内容
 
 
 
当前位置: 主页 > 城市文化 > 文史研究 >

恽南田与徐崇嗣传承关系辨(下)

时间:2013-06-16 13:37来源:未知 作者:张戬炜
综上所述,在恽南田研究领域里,沿习旧说,把常州画派独有的“没骨花卉技法”,当作北宋“诸黄之格”、徐熙“落墨法”、徐崇嗣“没骨画”的余绪,是对恽南田和常州画派最大的

 

 

       “没骨花卉法”至后世“遂如广陵散矣”还不是最大的问题,最大的问题是,没骨画究竟是什么?是指一幅具体的画,还是一种中国绘画技法?

  关于“没骨画”是指具体的画作,而不是绘画技法的理由,来自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六·没骨图》,及与郭若虚同时代的董逌的《广川画跋·卷三·书没骨花图》。

  《图画见闻志·卷六·没骨图》全文:

  李少保端愿有图一面,画芍药五本,云是圣善齐国献穆大长公主房卧中物,或云太宗赐文和。其画皆无笔墨,惟用五彩布成,旁题云:“翰林待诏臣黄居寀等定到上品徐崇嗣画没骨图,以其无笔墨骨气而名之,但取其浓丽生态以定品。”后因出示两禁宾客,蔡君谟乃命笔题云:“前世所画,皆以笔墨为上,至崇嗣始用布彩逼真,故赵昌辈傚之也。”愚谓崇嗣遇兴偶有此作,后来所画,未必皆废笔墨。且考之六法,用笔为次。至如赵昌,亦非全无笔墨,但多用定本临摹,笔气羸懦,惟尚傅彩之功也。

  《广川画跋·卷三·书没骨花图》全文: 

  沈存中言,徐熙之子崇嗣剏造新意,画花不墨弮,直叠色渍染,当时号没骨花,以倾黄居寀父子。余尝见驸马都尉王诜所收徐崇嗣《没骨花图》,其花则草芍药也。自其破萼散叶、蓓蕾露蕊,以至离披格侧,皆写其花始终盛衰如此。其他见崇嗣画花不一,皆不名没骨花也。唐郑虔著《胡本草》,记芍药一名没骨花。今王晋卿所收,独名没骨花。然则存中所论,岂因此图而得之耶?

  画花不墨弮,意思是画花时不用墨笔画圆圈。“弮”,音:juàn,通“絭”。原意为束腰之带,后引申为“圈”。

  上述引文中,有如下需要注意的表述: 

  郭若虚说:“愚谓崇嗣遇兴偶有此作,后来所画,未必皆废笔墨……至如赵昌,亦非全无笔墨。”换言之,徐崇嗣之没骨法,是偶一为之的兴来之笔,并不专攻此术。赵昌虽然仿效没骨法,但画中还是用笔墨勾线的。

  董逌说:“余尝见驸马都尉王诜所收徐崇嗣《没骨花图》,其花则草芍药也……其他见崇嗣画花不一,皆不名没骨花也。”换言之,徐崇嗣有内容为草芍药的画叫《没骨花图》,而草芍药又名“没骨花”。因此,怀疑所谓徐崇嗣创“没骨花”技法之说,是不是因为这幅画而以讹传讹。证据是,他所见的徐崇嗣其他作品,皆无“没骨花”之名。

  如果这两位的说法成立,那么,中国绘画史上第一起有关“没骨画”的表述,其实只是徐崇嗣偶尔兴起而创作的五张从蓓蕾到盛开再到凋落的草芍药图。

  如果说没骨画不是一幅具体的作品,而是一种中国绘画技法的话,那么,“没骨”两字如何理解,又是一个问题。

  先说今人对“没骨”的理解——国画大家吕凤子在其重要著作《中国画法研究》中这样说:

  又,“赋采画”和“水墨画”有时即用彩色水墨涂染成形,不用线作形廓,旧称“没骨画”。应该知道线是点的延长,块是点的扩大。又该知道点是有体积的,点足力之积,积力成线会使人有“生死刚正”之感,叫做骨。难道同样会使人有“生死刚正”之感的点和块,就不配叫做骨吗?画不用线构成,就须用色点或墨点、色块或墨块构成。中国画是以骨为质的,这是中国画的基本特征,怎么能叫不用线勾的画做“没骨画”呢?叫它做“没线画”是对的,叫做“没骨画”便欠妥当了。

  换言之,所谓“没骨画”,就是不用笔墨勾线的画,准确地说应该叫“没线画”。在这种语境中,“没”字作“没有”解。

  然而,在日常使用中,“没”字另有一解为“遮没”、“堙没”、“埋没”。例如白居易诗句“浅草才能没马蹄”之“没”,意即为“遮没”。如用于解释“没骨画”,亦可以理解成“色彩遮没(堙没)(埋没)了墨线”。说白一点,就是先用墨色勾线,然后再用色彩遮掩,使墨线不露。 (责任编辑:DY)


------分隔线----------------------------
 
关于我们 全站搜索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版权声明 注册信息

总部客服QQ:2622593690    值班时间:周一至周日:早上 9:00~晚上 17:00
联系地址:常州市中吴大道1318号富邦广场一楼3008室    电子邮箱:wwwbujiao@163.com
座机电话:0519—88153365    手    机:15151989925  ( 苏ICP备110309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