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起锅呵——香炒热白果!” 半个多世纪以前,常州街头巷尾,常在秋冬季可见一挑担佬,一头是一只小炉子里的熊熊火光,上置一小铁锅,发出哐啷哐啷的炒白果声;一头是存放生白果和棉絮袋包起来的熟白果。叫卖时“刚”喊作“强”,中间拖音很长,听起来悠扬远长。担子一歇下来,妇女、孩子便围拢过去,摸出些零钱来,买上一包纸三角包的白果,有滋有味地吃了起来。 对于白果,常州人一般是在逢年过节或嫁女婚娶时,到南货店里买点回去应应景,用作炒菜或汤类的配料;也有的炒熟后染上红、绿、黄颜色,作为敬神祭祖的供果,或给上门拜年的亲友小辈作“年果”赠送。因为本地不产白果,多数要靠外地采购来上市零售。新中国成立后,白果大量出口换取外汇,内销货量少价高,一般消费者吃不起,炒白果的小商贩也难以为继。直到20世纪90年代之后,市面上才日见其多,但价格不菲,只是在喜庆宴桌上作为一道“名件”才能尝鲜。近年来,因各地大量栽培,内销市场上几乎随处可见,一些炒货店也有了熟白果供应。 享有银杏之乡美称的有江苏邳县、泰兴和广西兴安。白果含有淀粉、粗蛋白、粗脂肪、蔗糖、还原糖、核蛋白、矿物质、粗纤维等成分,品味甘美,营养丰富,属上等干果。从宋代起即列为贡品,皇帝老儿品尝后大加赞赏,御赐雅号“银杏”。民间广泛用于熟饪,与猪、羊、牛肉及禽、蛋类食物相配,以炒、蒸、煨、炖、焖、烩、烧多种方法烹制成美味佳肴,如糖醋白果、开心白果等。被誉为齐鲁珍馔的“孔府菜”中,就有色香味形俱佳的“诗礼银杏”,令人见而生津,食而不厌。 白果作为中药,最早见于元代吴瑞的《日用本草》,记其味甘平,苦涩有毒。主要功能是敛肺气、定喘咳、止带虫、缩小便;主治痰咳哮喘、遗精、带下、小便频数,以及其它妇女病等。银杏叶和果实的外皮,可提取黄酮素,对冠心病、心绞病等心血管病有显著疗效。其叶煎水可洗治灰指甲、冻疮肿痒和未溃的冻伤,以及脚癣等等。明清以来,用银杏作食疗颇为盛行。每天吃10—20粒白果,能红润皮肤、滋补强身、延年益寿。白果肉浆涂于患处,可收去疤、平皱、除疥、毙虱之效。难怪古今中外的达官贵人、巨贾乡绅和碧眼金发的洋人,对白果那么看重,那么青睐!(文/张一农) (责任编辑:DY) |